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中多期重晶石的结晶机制与指示意义
【摘要】:正高压—超高压变质流体作用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课题,这些变质流体不仅直接参与变质反应,而且对于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壳-幔相互作用、改变超高压岩石的相变和流变性质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超高压榴辉岩中重晶石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的产出得到广泛关注,因其是俯冲带高盐度流体存在的重要指示标志。然而,由于缺乏指示重晶石结晶时间的证据,超高压变质过程中重晶石的结晶过程及地质意义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仰口超高压榴辉岩为研究对象,
|
|
|
|
1 |
张志强,李江海;IGCP 453项简介[J];地质科学;2001年01期 |
2 |
何建坤,刘金朝;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
3 |
邱爱金,张万良;阴山—燕山造山带的“开合”历史[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
4 |
蔡雄飞,王国灿,李德威;造山带古地理恢复的反序方法[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
5 |
李继亮;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
6 |
莫申国,韩美莲,李锦轶;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组成及造山过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王东;宋海峰;单玄龙;;造山带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及问题探讨[J];吉林地质;2008年03期 |
8 |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中国地质;2010年01期 |
9 |
L.Royden
,K.V.Hodges
,章振根;侵蚀造山带的热历史和隆起史的分析方法—以斯堪的纳维亚为例[J];地质地球化学;1986年10期 |
10 |
赵宗溥;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J];地质科学;1995年01期 |
11 |
高坪仙;大陆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特征及研究造山作用的几种学派—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研究为例[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6年01期 |
12 |
杨金忠,张兴洲,邱海峻;当前造山带研究的一些进展与启示[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6年04期 |
13 |
俞如龙;中国西南部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带[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14 |
王清晨,从柏林,马力;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J];科学通报;1997年06期 |
15 |
柴育成,田兴有,马福臣;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新突破[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4期 |
16 |
董云鹏,张国伟;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
17 |
柴育成,田兴有,马福臣;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新突破[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
18 |
马兆同,刘慧勤,马兆祥;胶南造山带及邻近地区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解释[J];山东地质;1997年01期 |
19 |
王强,王人镜,邱家骧;造山带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研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4期 |
20 |
王岳军,林舸;碰撞后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