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成岩过程中Sr的迁移及富集机制探讨
【摘要】:正川东北地区长兴组(P_3c)-飞仙关组(T_1f)深埋藏地层中次生孔隙异常发育,其形成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最近的研究发现,P_3c-T_1f成岩流体中具有高Sr含量,对于这种富Sr流体成因目前鲜有报道(黄思静等,2007)。而碳酸盐中Sr的分布明显受成岩作用影响(Kranz,1976),对不同成岩阶段Sr的迁移和富集机制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入分析成岩作用机理和流体演化。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罗家寨、渡口河及元坝等井区(气藏中高H_2S浓度且发生大规模白云岩化,
|
|
|
|
1 |
蒲勇;;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技术[J];南方油气;2005年02期 |
2 |
冯逍;肖盈;;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4期 |
3 |
邹春艳;郑平;严玉霞;王庆威;张敏;;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烃源岩特征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9年01期 |
4 |
张喜亭;谭秀成;毕建霞;李凌;曾伟;罗冰;;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分布规律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2期 |
5 |
冯冲;傅强;;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地质模型[J];海相油气地质;2010年01期 |
6 |
肖梦华;姜建伟;王化鸽;王琪;王芳;;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特征及有利储层分析[J];海洋石油;2010年04期 |
7 |
杨莹莹;李国蓉;郭川;李文茂;;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年03期 |
8 |
王晶;钟成旭;李正;;华蓥山构造北倾末端飞仙关组储层特征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6期 |
9 |
袁兆黎;浅谈重庆天府二迭、三迭系接触关系[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10 |
徐明华,王绪本,李学华;自然伽马反演在双家坝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3年03期 |
11 |
马永生,郭旭升,郭彤楼,黄锐,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地质论评;2005年04期 |
12 |
王思仪;王兴志;张帆;王一刚;王宪文;;川东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
13 |
雷卞军;唐楷;邓超;蔡正旗;王身建;赵永刚;;四川广安市响水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7年01期 |
14 |
刘德智;张春生;任利剑;赵逸清;;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年01期 |
15 |
冉刚;童明胜;邹平;杜伟峰;邹军;王金刚;陈中云;;川东北某区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预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3期 |
16 |
张旭;杨辉廷;颜其彬;;川北HBC构造飞三段地震属性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7 |
乔占峰;李国蓉;龙胜祥;姜忠正;胡文燕;李文茂;;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模式[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
18 |
唐永;梅廉夫;张春生;龙礼文;陈友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
19 |
杨天泉,黄先平,周肖;川东渡口河气田飞仙关组气藏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1999年06期 |
20 |
王一刚,刘划一,文应初,杨雨,张静;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勘探方法与远景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2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