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湖泊中磷循环及其生态健康效应的模拟研究

徐福留  
【摘要】:正以巢湖为例,开发了模拟巢湖磷循环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模拟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对巢湖生态结构和生态健康的影响。巢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由于受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其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模拟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对巢湖生态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晓冰 ,杨恕平;生态模型中的平衡和非平衡概念[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0年02期
2 卢小燕,徐福留,詹巍,赵臻彦,陶澍;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水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3 周志红;农业生态系统中磷循环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年05期
4 何孟常,杨居荣;水质模型、生态模型及计算机模型软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3期
5 许文娟;自然界中磷循环研究的一些新动向综述[J];化工矿产地质;1999年04期
6 周启星,俞洁,陈剑,林海芳;某城市湖泊中磷的循环特征及富营养化发生潜势[J];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7 夏军,窦明,张华;汉江富营养化动态模型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8 倪吾钟,马海燕,余慎,何积秀;土壤-植物系统的铜污染及其生态健康效应[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年01期
9 王艳红;陈金湘;;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循环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J];作物研究;2007年S1期
10 万振文,袁业立,乔方利;海洋赤潮生态模型参数优化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0年02期
11 韦海英;柴立和;;磷循环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富营养化[J];湖泊科学;2006年06期
12 毛劲乔;陈永灿;刘昭伟;陈求稳;;太湖五里湖湾富营养化进程的模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6期
13 王晓丽;郭博书;;黄河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固体浓度效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年01期
14 陈实,殷秀岩,张璐,沈善敏;农业系统中磷肥残效及磷循环研究 Ⅳ.农业系统磷循环的一个简单模型及其验证[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15 陈立侨;李云凯;侯俊利;李恺;陈勇;;船舶压载水导致的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Z1期
16 贾永志;吕锡武;;污水处理领域磷回收技术及其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7年05期
17 韩君;赵亮;魏皓;;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和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8 杨漪帆;朱永青;林卫青;;淀山湖富营养化控制的模型研究[J];环境科技;2009年02期
19 王晓丽;包华影;郭博书;;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20 阮景荣;蔡庆华;刘建康;;武汉东湖的磷——浮游植物动态模型[J];水生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福留;;湖泊中磷循环及其生态健康效应的模拟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端卫;;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李典谟;马祖飞;;展望数学生态学与生态模型的未来[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4 许旭峰;刘青泉;;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荆肇乾;吕锡武;;污水处理中磷回收理论与技术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修峰;;温州三垟湿地底泥疏浚对水体总磷浓度影响的生态模型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超;王晓蓉;高士祥;耿金菊;;太湖水体亚磷酸盐的垂直分布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袁红莉;屈建航;李海峰;杨金水;陈楠;黄怀曾;陈文新;;生物作用与水-沉积物界面磷的循环[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耿金菊;王强;王晓蓉;;自然环境中磷化氢的前体物类型[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宋炜;肖琳;杨柳燕;;太湖底泥中解磷细菌的生态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姜海萍;河口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生态关系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2 李文红;地表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及沉积物中磷细菌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韩君;黄海物理环境对浮游植物水华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宋洪军;缅因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年际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向先全;基于水信息技术的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特性及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黄利东;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官厅水库沉积物中解磷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磷循环的作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李小亮;浅水湖泊氮磷转化规律的数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董林林;沉水植物与沉积物作用对富营养化湖泊磷循环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7年
4 王智睿;生物多样性与一类多物种生态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漪帆;淀山湖生态模型与富营养化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阎恩松;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倪玲珊;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丁峰元;长江口滨海湿地氮、磷循环及污染净化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云台;西湖沉积物中微生物对有机磷循环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葛根;赤潮藻类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分析及模糊神经网络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向杰;“边际土地”不能再放任自流[N];科技日报;2006年
2 实习生 初颖宇;胡建英:在环境科学中苦并快乐着[N];科技日报;2011年
3 李青滨;中欧联手研究海岸带[N];中国海洋报;2005年
4 陈谦;从国合会到生态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刘娟;生物多样性研究将与信息技术“握手”[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6 记者 董永春 通讯员 任倩;定量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绿地固碳[N];中国气象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