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庞轶黄源李佳圆李卉陶萍王琼李卉黄蓉李畅畅  
【摘要】:背景2008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死亡率居第六位,严重威胁着我国妇女的健康。与发达国家定期的筛查和规范化的治疗相比,我国的乳腺癌防治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性乳腺癌筛查政策、尚未建立覆盖全国的肿瘤登记系统、尚无肿瘤临床专业准入标准,现阶段我国乳腺癌的流行趋势及临床特征仍不甚明了,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尚不规范,新的治疗方法并未得到完全的应用或应用不规范。目的研究现阶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流行趋势特征、诊治现状及预后情况,为促进乳腺癌的预防控制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癌症基金会项目《中国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以医院为基础的)多中心研究》的资助下,本研究作为西南地区的项目点,抽样收集1999-2008年10年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以病理诊断为准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病案报告,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及影像诊断结果、治疗方式、临床肿瘤病理特征及随访生存情况等相关信息。建立Visual FoxPro 9.0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用Epi data 3.0软件对数据进行两遍核查,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x~2检验、趋势x~2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寿命表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乳腺癌患者651例,发病中位年龄为47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0-49岁,尚未发现在10年间有年轻化趋势。TNM分期以Ⅱ期最为常见(57.8%),其次为Ⅲ期(31.6%),且Ⅲ期患者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钼靶X线、高频超声、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2%、83.9%、94.5%;术前组织学病理诊断浸润性癌的符合率为87.2%,对髓样癌的诊断符合率仅为55.6%。高频超声和粗针穿刺活检的应用比例有随年份增加的趋势,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则逐年下降。手术治疗以改良根治术为主(90.4%),其次为保乳术(7.2%),保乳术应用比例逐年增高,而改良根治术逐年下降;放疗方式以根治/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为主(61.7%),但保乳术后辅助放疗应用比例逐年增高;新辅助化疗(21.5%)、术后化疗(75.0%)10年间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复发转移后化疗的使用比例有随年份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内分泌治疗以辅助内分泌治疗为主(80.9%),复发转移后内分泌治疗所占比例较低。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ERPR结果及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患者是否接受术后放疗5项因素与生存率有关;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我国发病高峰年龄比西方国家提前了10年,但尚未发现在10年间有年轻化趋势;尚未开展定期乳癌筛查可能是我国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较晚的原因;钼靶X线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诊断正确性较高且稳定,但粗针穿刺活检有逐步取代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趋势;保乳术和保乳术后辅助放疗的应用比例逐年增高,但仍低于西方国家水平;术后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提示早诊早治有利于乳腺癌的预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文秀;杨俊兰;焦顺昌;戴广海;李自健;游俊浩;;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李广丽;陈继红;刘校瑾;;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8期
3 刘圣文;王艳琼;;男性乳腺癌1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4 孙晶波;任云会;李文庆;;16例男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5 赵二保;张华一;曲隽渊;;青年和老年乳腺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7期
6 王丰;张锐;肖芳;唐熙;;超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8期
7 赵辉;曹晓枫;;螺旋CT在评价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青岛医药卫生;2011年04期
8 李玉阳;杜贾军;刘奇;余之刚;;山东省61102例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报告[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8期
9 罗开;;乳腺癌激素受体状态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骨髓微小转移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1年13期
10 王建国;史春云;王淑仙;丑广程;梁淑新;陈占良;;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PSA水平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11 靳小磊;刘靖;耿刚;;女性乳腺癌病因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3期
12 徐雪峰;白艳华;;女性乳腺癌普查中彩色超声与钼靶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2011年12期
13 郭梅;王玉香;李宝慧;李海梅;;496例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年04期
14 陈云兰;;隐匿性乳腺癌9例的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15 许丙辉;薛亚静;李恒力;邢宏利;杜桂梅;王树峰;;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8期
16 黄文金;罗建文;杨凤玲;陈志勇;温婷;;吉西他滨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年04期
17 胡家永;朱丽萍;;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4期
18 何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7例超声诊断[J];吉林医学;2011年22期
19 王芳;王方;杨红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腋窝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报告[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08期
20 李艳琴;;女性原发性乳腺癌120例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轶;黄源;李佳圆;李卉;陶萍;王琼;李卉;黄蓉;李畅畅;;651例女性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分析-10年回顾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郭琪;郭宇飞;;青年女性乳腺癌国内现状和研究进展[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计静丹;贾懿;张晓晓;周建桥;陈曼;詹维伟;;超声评价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价值的探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胡樱;王增珍;黄绪镇;凌慧;付向华;;女性乳腺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江玥;沈昊;马红霞;沈洪兵;;染色体1p11.2区域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两阶段关联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张颖;;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彩超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赵环环;张志潜;朱义萌;付丽娅;董金堂;朱正茂;;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6505162与中国女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姜岚;郑健;周翊峰;;人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邹练;田建荣;吴含书;;青山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孙宪昶;高建华;刘庆伟;李昕;赵素红;祖德贵;;螺旋CT和PET/CT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对照研究[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俊程;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中国女性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2 刘蓓;武汉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生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文通;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4 赵晶;中国女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特点及不同分子亚型化疗敏感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王建丽;驱动蛋白Kif2a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牟坤;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染色体不稳定性及CCND1和chk1基因改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路璐;糖皮质激素的代谢酶及受体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海燕;~(99)Tc~mN-NOET SPECT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及探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9 周鑫;p73基因和CD4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王燕;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及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68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平;男性与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对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刘敏;62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4 龚瑜;长沙市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就诊延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张荣魁;3.0T核磁检查在乳腺癌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白海亚;兰州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7 原晓勇;女性乳腺癌患者血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8 张敏艳;福建省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亚男;乳腺癌证候学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赵阳;青春期摄入豆类食品对女性乳腺癌发病影响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苏桂秋;女性乳腺癌免费筛查项目启动[N];大连日报;2010年
2 龙帆;PET可用于确定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N];医药经济报;2006年
3 衣晓峰 孙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监测成为现实[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记者 胡德荣;我国女性发病比西方妇女早10年[N];健康报;2011年
5 健康时报驻新加坡记者 杨锐;65岁患癌几率分界线[N];健康时报;2011年
6 施水泉;“癌谱”的脸悄悄在变[N];浙江日报;2004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常宾;什么样的肿块最危险?[N];健康时报;2009年
8 赵笑梅;男性不必讳谈乳腺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朱晓敏;医托让患者雪上加霜[N];健康报;2006年
10 朱立明;男性乳房包块不可忽视[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