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对肝细胞癌乙酰肝素酶表达的的影响
【摘要】:目的:乙酰肝素酶是一种葡萄糖醛酸内切酶,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以降解硫酸乙酰肝素活性的酶,它通过切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侧链降解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基底膜, 并且能释放和活化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结合型的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目前乙酰肝素酶表达的调控机制不清。研究表明HPA在大部分易侵袭转移的缺氧恶性肿瘤中高表达、高活性状态,且仅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而缺氧状态又造就了酸性环境,这提示我们缺氧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中HPA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调控。本研究探讨肝细胞癌中HPA和HIF—1 α表达的相关性以及缺氧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HPA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癌标本中HPA和HIF-1 α的表达,常氧和缺氧培养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7721,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常氧培养和缺氧培养后SMMC-7721细胞Hpa mRNA表达的变化, 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标准,对扩增产物通过凝胶扫描仪进行DNA电冰条带的密度值分析,将Hpa与β-actin比值作为Hpa表达水平的参数,对Hpa产物相对定量,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MMC-7721细胞Hpa蛋白表达的变化,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HPA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2%)显著高于癌旁(71.4%)及正常肝组织(8.3%)(P0.05), HIF-1 α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88%)显著高于癌旁 (60.71%)及正常肝组织(8.33%)(P0.05),肝癌组织中HPA和 HIF-1 α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95,P=0.038),经缺氧培养20小时后,SMMC-7721细胞HPA mRNA表达量为6. 234±0.457,常氧培养组HPA mRNA表达量为2.910±0. 137,缺氧培养组细胞HPA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常氧培养组(P0.05),缺氧培养后SMMC-7721细胞HPA蛋白表达量 (65KD为1.437±0.067,50KD为1.706±0.066)显著高于常氧培养组HPA蛋白表达量(65KD为1.192±0.060.50KD为 1.580±0.265)(P0.05)。结论:缺氧可以通过促进HIF—1 α的表达,从而上调HPA的表达。
|
|
|
|
1 |
李兴江;郭占跃;金响国;乔海泉;;HIF-1α、VHL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2 |
王顺祥;王士杰;吴晓慧;徐振辕;;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06年02期 |
3 |
罗志强;刘锋;邵江华;邬林泉;;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与肝癌侵袭 转移关系的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12期 |
4 |
许良中,王龙富,陈红莉;肝细胞肝癌的核仁组成区蛋白[J];复旦学报(医学版);1991年05期 |
5 |
徐静!541001桂林市,梅铭惠!541001桂林市,石青峰!541001桂林市,杨景红!541001桂林市,覃理灵!541001桂林市;肝细胞肝癌细胞间粘附分子-1 mRNA表达的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
6 |
张国栓;崔专义;郑志敏;王桂琦;秦素丽;;肝细胞肝癌微血管密度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年03期 |
7 |
陈荣新;叶胜龙;;骨桥蛋白与肝癌[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年06期 |
8 |
曲强;周立;;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年04期 |
9 |
李惠;叶庆;殷晓进;李运曼;;肝细胞肝癌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年04期 |
10 |
叶义标;陈涛;;肝癌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年10期 |
11 |
夏晓玲,汤钊猷,周信达,施达仁;用6种肿瘤标记物检测肝细胞肝癌[J];复旦学报(医学版);1992年01期 |
12 |
赵西平!430030,杨东亮!430030,陈孝平!430030,程玉芳!430030,郝连杰!430030;肝细胞肝癌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CV NS5蛋白的检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年02期 |
13 |
范上达,吴阳;肝癌的外科治疗──香港经验[J];肝胆外科杂志;1998年05期 |
14 |
王英!050088.石家庄,李开宗!710038.西安,李玉松!710038.西安,王文勇!710038.西安,王剑波!710038.西安,马福成!710038.西安;肝细胞肝癌中p15、p16基因表达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
15 |
虞希祥,黄林芬,林友岳,王玉珠,李阳;超早期肝动脉栓塞抢救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年02期 |
16 |
季伟,王慧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肝细胞肝癌153例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年06期 |
17 |
赵海涛,芮静安,赵屹,王少斌,陈曙光,王瑜,冷希圣,陈慰峰;MAGE-10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年06期 |
18 |
李燕杰,何欣,王立东,李吉学,王启鸣,高姗姗,范宗民;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2003年03期 |
19 |
李擒龙;王文亮;晏伟;成胜权;王文勇;张志培;;外源性APMCF1基因转染对人肝癌细胞系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12期 |
20 |
邓瑜萍;杨志刚;谢建国;卢武胜;;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和对策[J];华西医学;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