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息肉和息肉病——附41例临床报告
【摘要】:黑斑息肉是错构瘤性病变,可发生于胃、小肠和大肠,可发生于患者有或无黑斑综合症,属显性遗传病。本组报告共41例,其中同时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者(Ⅰ型)18例, 不伴有粘膜、色素沉着者(Ⅱ者)23例。Ⅰ型者发病年龄低,平均19.5 岁,具有家族内发病倾向,可发生于胃、小肠和结肠,并可累及2个以上器官,单发或多发,其中5例伴有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Ⅱ型者发病年龄偏高,平均55.1岁,未见家族发病例,以大肠内发病为主,随着息肉的增大,恶变的危险性逐渐增高,特别是直径大于3cm 者,显著高于其它组,本组共检息肉409个,其中5个Ⅱ型息肉发生恶变 (1.2%)。本病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积极行胃镜、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术,对于Ⅰ型患者应检查其它器官的恶性肿瘤,对于Ⅱ型者,特别是直径大于3cm 者,应近早行局部切除,以避免肠套叠、梗阻及恶性变,并且应严密随诊。
|
|
|
|
1 |
桑乾宏;Peutz—Jeghers息肉病可发生肿瘤的转变英[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4年04期 |
2 |
王军;遗传性大肠癌[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3年05期 |
3 |
唐亚琴;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二例报道[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6期 |
4 |
李泽纯;结肠家族性息肉病一家系6例报告[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0年06期 |
5 |
陈光利;王征宇;张效平;吴广忠;马建中;姜滨;梁熙虹;;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1例的临床报告[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8期 |
6 |
顾倬云;胃息肉的处理[J];国际外科学杂志;1977年02期 |
7 |
窦发坦,刘凤照;错构息肉病综合征:临床和放射学特点[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年02期 |
8 |
许延发,张学斌,张冠军,陈进才,马家莲;胃肠道淋巴瘤性息肉病一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8年05期 |
9 |
文锦!610072成都,陈德忠!610072成都,杨红!610072成都,徐钢!610072成都;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J];罕少疾病杂志;2000年01期 |
10 |
凌贤才;胃底腺息肉病与胃癌粘膜变化特征的对比研究[J];医学信息;1995年01期 |
11 |
李健;通过直肠镜预测息肉病的危险程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12 |
薛辉;;放射治疗计划导航系统[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33期 |
13 |
丁慰曾;;肝间叶错构瘤的声象图表现[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2年03期 |
14 |
许圣献,单礼成,范西红,董河生,卢兆桐;多原发癌17例临床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3年04期 |
15 |
归薇,李建民,张巧花,刘清俊,贺建霞;恶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二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10期 |
16 |
唐明江,王云鹏,李代瑛;肠道淋巴瘤性息肉病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年06期 |
17 |
顾红光,蔡景修,王敖川;原发性肝内胆管癌21例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年11期 |
18 |
王旭,潘振龙;黑斑-息肉病的外科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17期 |
19 |
苏詠元,郑备义,陈玉珍,陈美凤;753例大肠癌的病理分析[J];浙江医学;1983年03期 |
20 |
殷晓璐,郑文钧,郑忠华;七例下呼吸道软骨瘤性错构瘤病理学观察[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