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钢2号1800m~3级高炉设计工艺技术特点
【摘要】:青钢2号高炉设计采用了无中继站胶带机直接上料及焦丁、矿丁回收工艺、新型串罐无料钟炉顶、"炭质+陶瓷杯"复合炉缸炉底结构、铜冷却壁、串级联合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平坦化、机械化出铁场、液压泥炮、开口机、移盖机、"一罐到底"铁水运输、新型顶燃式热风炉、板式换热器、"重力除尘+全干法布袋除尘"煤气净化工艺、~BA热转鼓法渣处理工艺、冲渣水余热利用以及TRT余压发电等先进工艺技术。投产半年以来,高炉运行稳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先进水平。
|
|
|
|
1 |
;2000年日本五大钢铁公司高炉操作指标[J];鞍钢技术;2001年02期 |
2 |
段如礼
,黄基智;攀钢西昌分公司28立方米高炉生产煤气试验[J];四川冶金;2001年06期 |
3 |
全荣;;日本五大钢铁公司2000年高炉操作指标[J];炼铁技术通讯;2001年04期 |
4 |
全荣;;日本五大钢铁公司2001年高炉操作指标[J];炼铁技术通讯;2002年03期 |
5 |
朱秉辰;日本高炉操作技术的进步[J];钢铁研究;1996年04期 |
6 |
岑永权;能控制每个风口风量的高炉操作法[J];上海金属;1996年06期 |
7 |
刘云彩;鞍钢学派的高炉操作特点——纪念蔡博同志逝世五周年[J];炼铁;1996年05期 |
8 |
;1998年度日本五大钢铁公司高炉操作指标[J];武钢技术;1999年06期 |
9 |
孙占国,贾国栋,聂世锋,贺红旗;安钢4~#高炉取消放上渣的生产实践[J];河南冶金;2000年06期 |
10 |
王维兴;我国高炉结构调整方向初探[J];炼铁;2000年06期 |
11 |
刘代德,蔡善咏,李晓松;梅山高炉使用大量落地烧结矿的生产实践[J];炼铁;2002年03期 |
12 |
李子木;;总结本钢5号高炉的技术进步 推动本钢炼铁事业的蓬勃发展[J];本钢技术;2003年S1期 |
13 |
周莉英,王平;高炉能量利用水平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4 |
魏刚;高炉形状变化对高炉操作的影响[J];山东冶金;2004年02期 |
15 |
贾欣丽,王宗禹,郭晋宏,米福友,李志辉;承钢450m~3新2~#高炉建设实践[J];河北冶金;2004年05期 |
16 |
朱远星;关于高炉死铁层深度的计算方法[J];炼铁;2005年02期 |
17 |
陈军伟;;三钢高炉高效优化生产实践[J];中国冶金;2005年12期 |
18 |
牛卫军;张晓亮;赵正清;;安钢6号高炉的长寿经验[J];钢铁研究;2007年01期 |
19 |
卜敏;张国营;陈万福;;强化入炉原燃料管理 改善高炉操作技术经济指标[J];山东冶金;2007年02期 |
20 |
李茂健;;淮钢高炉生产管理实践[J];炼铁技术通讯;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