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设钢锭凝固过程中钢锭-锭模边界以辐射换热为主而锭模外侧壁边界同时考虑辐射和对流换热,通过自建模型模拟研究了钢锭凝固过程中钢锭和锭模的温度场变化及锭模内外表面温度和换热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钢锭凝固过程中,模壁及底座附近钢液(锭)的温度变化较快,冒口处钢液(锭)温度变化较慢。钢锭-锭模换热系数、锭模内外表面温度和锭模外表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均随其对应位置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数值分别为150~600 W/(m2·K)、410~1740K、500~1050K和20~90 W/(m2·K)。
|
|
|
|
1 |
冯乃祥,梁芳慧;160kA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温度场及槽帮与熔体间换热系数的计算[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9年03期 |
2 |
麻永林;田世永;赵莉萍;王宝峰;王国栋;;小方坯连铸二冷配水对凝固与传热的影响[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3 |
吴俐俊;周伟国;;高炉冷却壁与炉气之间的换热特性[J];钢铁研究学报;2006年11期 |
4 |
刘辉敏;;钢包底换热系数的计算[J];冶金能源;2008年04期 |
5 |
张炯明,王立峰,王新华,张立,唐海波;板坯连铸结晶器传热系数[J];金属学报;2003年12期 |
6 |
李达人;刘祖岩;于洋;王尔德;;W-40%Cu热加工摩擦因子与换热系数测定[J];粉末冶金技术;2009年03期 |
7 |
梁高飞;方园;;双辊薄钢带-铸辊界面热流特征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6期 |
8 |
梅国晖,孟红记,武荣阳,次英,谢植;高温表面喷雾冷却传热系数的理论分析[J];冶金能源;2004年06期 |
9 |
陈永;攀钢板坯连铸二冷系统冷却能力标定[J];四川冶金;1998年04期 |
10 |
伍兵,陈永,施亚洲,赵克文,杨素波,李茂林,王地君;攀钢板坯连铸机二冷技术现状的研究[J];钢铁钒钛;1999年03期 |
11 |
武绍井;陈文仲;朱伟素;刘利;;蓄热球体热饱和时间的分析计算[J];冶金能源;2008年01期 |
12 |
张炯明;吕龙厅;王平安;赵康;岳庆海;;连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的研究[J];连铸;2004年05期 |
13 |
李文辉;;阳极回转窑的平稳运行[J];中国金属通报;2008年48期 |
14 |
陈卫强;韩传基;蔡开科;陈荣奎;林武;陈卫金;葛惠宇;;高碳钢方坯连铸凝固模型研究与应用[J];连铸;1998年02期 |
15 |
温宏权,李山青,冯莲芹,孙大乐,向顺华;高炉冷却壁的稳态传热计算[J];宝钢技术;2001年02期 |
16 |
张康兴;杨治争;;连铸二冷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武钢技术;2010年01期 |
17 |
吴卫平;许嘉龙;庞克昌;孙祖庆;;双辊倾斜式薄带连铸传热过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J];钢铁研究;1992年05期 |
18 |
定巍;王宝峰;李建超;丁国;李春龙;李德刚;段承轶;董永华;党昕伟;;薄板坯在二冷区传热现象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9 |
郝小红;;铜浮渣反射炉水冷烟道设计[J];中国有色冶金;2011年04期 |
20 |
孙钦彦,梁荣华;电弧炉板式水冷炉壁及循环冷却系统设计参数的分析[J];冶金设备;198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