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快速酶切及DNA损伤分析的色谱-质谱新方法研究
【摘要】:正DNA修饰及损伤分析对从分子水平理解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含量低并易发生转化,故难以从基因组大量正常碱基中准确筛查痕量DNA修饰标志物,是制约环境暴露与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发展的瓶颈。DNA碱基修饰分布频数通常仅在千万分之一或更低水平,传统分析化学方法难以企及。国际上检测核酸修饰的生物或生化分析方法,譬如微核试验检测染色体畸变、单细胞凝胶电泳和32P-后标记法分析检测DNA原始损伤等,仅能获得DNA修饰的相对丰度,不能获得其化学结构变化信息,亦难以区别和发现新的DNA损伤形式,且存在假阳性概率较高的缺陷,在描述DNA修饰与特定生理或病理作用之间关联时往往出错。近年来我们提出研究环境暴露导致DNA损伤并引起健康效应的新思路:研发细胞基因组DNA高效级联酶切新技术,结合HPLC-MS发展DNA损伤和修饰的高灵敏分析及测序新方法[1,2]。
|
|
|
|
1 |
;[D];;年 |
2 |
;[D];;年 |
3 |
;[D];;年 |
4 |
;[D];;年 |
5 |
;[D];;年 |
6 |
;[D];;年 |
7 |
;[D];;年 |
8 |
;[D];;年 |
9 |
;[D];;年 |
10 |
;[D];;年 |
11 |
;[D];;年 |
12 |
;[D];;年 |
13 |
;[D];;年 |
14 |
;[D];;年 |
15 |
;[D];;年 |
16 |
;[D];;年 |
17 |
;[D];;年 |
18 |
;[D];;年 |
19 |
;[D];;年 |
20 |
;[D];;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