苝酰亚胺侧链盘状液晶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及液晶相行为研究
【摘要】:采用RAFT聚合可控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间隔基(C4、C10、TEG)的侧链苝酰亚胺盘状液晶聚合物(PPBI),并对比考察其液晶相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三类PPBI均表现出包括室温在内的较宽温区液晶相。与通常采用的烷基取代基相比,我们设计合成的三甘醇甲基醚燕尾链取代的PPBI由于其更好的微分相驱动,形成更有序的组装结构。其中,十碳间隔基的PPBI-C10呈现斜方柱状相结构(a=3.09 nm,b=2.29 nm,γ=83?),而四碳间隔基的PPBI-C4和三甘醇醚间隔基的PPBI-TEG均呈现典型的层状相(层间距分别为4.45 nm和4.79 nm)。在70°C下退火72 h后,PPBI-C10由斜方柱状相转变为层柱相结构,层间距为4.21 nm。结果表明,长烃链间隔基和三甘醇甲基醚燕尾链的同时引入,显著促进侧链苝酰亚胺盘状分子的堆积有序性,对今后高性能含苝侧链有机半导体的设计与合成有一定指导意义。
|
|
|
|
1 |
陈光旭;徐靜嫻;;以甲醛与酰亚胺的縮合为基础的化学研究——Ⅰ.N-羟甲基-d-樟脑酰亚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年02期 |
2 |
戚文定;;聚异酰亚胺[J];化工新型材料;1986年11期 |
3 |
赵育;聚异酰亚胺[J];化工新型材料;1996年07期 |
4 |
黄卫,颜德岳,路庆华;高度可溶聚苝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0期 |
5 |
蔡克林;张再兴;杨潇;徐建军;叶光斗;;含酰亚胺官能团二羧酸单体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0年08期 |
6 |
;萘二甲酰亚胺氧化重排反应温度的优选[J];天津化工;1973年06期 |
7 |
单于;人造糖精的新发展[J];化学世界;1964年11期 |
8 |
王文福;;硫化调节剂N-(氨基硫代)酰亚胺[J];橡胶参考资料;1977年12期 |
9 |
刘振海,丁孟贤,陈仲庆;测定铵盐酰亚胺化程度的热分析方法[J];高分子通讯;1981年06期 |
10 |
涂君浰;刘桂兰;邓润华;李月萍;;酰亚胺及磺酰苯酰亚胺的氰甲基化新方法[J];有机化学;1985年02期 |
11 |
吕恩雄;;邻磺酰苯酰亚胺的制法[J];广东化工;1985年02期 |
12 |
刘润山,胡正伦,夏静,邓美文;耐高温高塑性应变高聚物及其酰亚胺化特征[J];高分子学报;1989年06期 |
13 |
程石泉;乌力吉木仁;王佩珠;曹锦江;李凤英;;N-取代去甲基斑蝥酰亚胺及其类似物的合成[J];化学试剂;1993年01期 |
14 |
刘应玖,刘景民,王洛礼;双柠康酰亚胺的制备及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1年11期 |
15 |
刘峙嵘,周利民,顾忠茂,李传茂,刘能鹏;正二月桂基酰亚胺合成与表征[J];化工时刊;2004年07期 |
16 |
洪心进;薛敏钊;刘燕刚;;苝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功能改性及光谱性能研究[J];影像技术;2006年04期 |
17 |
Liang J;邵昌;;聚乙二醇作溶剂合成N-取代酰亚胺[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年01期 |
18 |
徐业伟;朱方华;张林;;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21期 |
19 |
杨云峰;胡国胜;;含酰亚胺结构聚酰胺的合成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3期 |
20 |
杨秀云;崔婷婷;李云辉;孟祥胜;杨慧丽;范卫锋;刘敬峰;王震;;聚异酰亚胺树脂合成条件的优化[J];应用化学;201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