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载玻片制备及其对Pd~(2+)离子的识别与分离
【摘要】:荧光载玻片传感器可对二价钯离子进行选择性识别与高效吸附分离。本文首先对载玻片进行羟基化处理,然后进一步用硅烷偶联剂对载玻片进行氨基化改性,再将4-氨基-1,8-萘二甲酸酐接枝到改性的载玻片上,最后载玻片上的苯氨基与水杨醛上的羧基反应形成席夫碱,最终得到荧光载玻片传感器(FGS),该荧光载玻片与Pd~(2+)离子作用后,在紫外灯下FGS的荧光强度迅速熄灭或者降低,肉眼可以看到黄色载玻片的颜色变暗。FGS可以灵敏地检测到10μM的钯离子;FGS对钯离子的吸附效率可以达到60.17%。同时,使用的荧光载玻片可以通过EDTA溶液进行解吸回收和重复检测至少五次而没有明显的荧光损失。
|
|
|
|
1 |
崔志平;刘绍璞;刘忠芳;胡小莉;;多菌灵与Pd(Ⅱ)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分析应用[J];应用化学;2011年11期 |
2 |
;吲哚合成的一种新方法:Pd催化的芳香胺和炔的环化反应[J];有机化学;2009年07期 |
3 |
;Pd催化的联芳香类化合物和炔的芳构化反应[J];有机化学;2009年12期 |
4 |
冯云龙,刘世雄;异亚硝基乙酰乙酸乙酯亚胺Pd(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tranPd(p-CH_3C_6H_4-IEAI)_2的晶体结构[J];无机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
5 |
马万山,刘德汞,张玉霞,张法兵;Pd(Ⅱ)的一种高选择性定性方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年08期 |
6 |
张福兰;徐伯华;徐建华;胡武洪;;HCOOH在Pd-Fe(111)(n_(Pd)∶n(Fe)=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4年01期 |
7 |
姚连增,叶长辉,牟季美,李远红,张立德;纳米Pd粉的热稳定性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
8 |
李想;孟明;刘咏;罗金勇;;负载Pd密偶催化剂的载体效应[J];催化学报;2007年09期 |
9 |
孙希媛;孔凡杰;蒋刚;朱正和;;水蒸汽在Pd表面吸附的热力学[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
10 |
沈新尹;;一氧化碳在外延薄膜Pd(111)表面的催化氧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11 |
张伟;杜玉扣;华南平;王筱梅;杨平;;聚芳醚三乙酸铵树枝分子保护的Pt、Pd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2期 |
12 |
王文清;王俊;;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辅助作用下球形Pd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J];化学世界;2013年01期 |
13 |
韦凤萍,黄永仁,冯良波,汪汉卿;Pd(OAc)_2与PPh_3在氯代甲烷中的反应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1年01期 |
14 |
张小林;闫永平;丁靓;匡仁云;伍文洪;罗来涛;;过渡金属Pd在吲哚及其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06年03期 |
15 |
黄丹;蒋久乐;范益群;;光催化沉积法制备Pd膜的改进及Pd膜性能表征[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6 |
李哲;姜少华;权燕红;许丽;黄伟;;Pd/γ-Al_2O_3-TiO_2催化剂上乙醇乙醛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9年01期 |
17 |
乔文龙;冯子洋;李亚丰;王道武;张龙;;化学还原法制备胶体Pd/γ-Al_2O_3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J];石油化工;2009年03期 |
18 |
郑纯智;张国华;赵德建;张春勇;文颖频;;金属改性的Pd/γ-Al_2O_3催化剂在转移加氢中的应用[J];分子催化;2009年04期 |
19 |
王艳丽;谭德新;徐国财;张明旭;张宏艳;;超细纳米Pd粒子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
20 |
任杰,杨成,孙予罕;低温、高选择性Pd-稀土基甲醇裂解催化剂[J];天然气化工;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