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缪浩董亚雨许岩  
【摘要】:非线性光学材料是国际上微电子器件、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拟以理论计算为基础,首先设计合成结构特殊的光功能有机基元,然后根据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原理,加入适当的还原剂,与缺位杂多阴离子组装,得到具有强双光子吸收的共轭有机配体修饰的多酸基三阶非线性复合材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学建;张献;姚金水;孙希军;;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3 周虹屏,郝扶影,张居舟,赵祖志,李东梅,吴杰颖,田玉鹏,Hoong-Kun Fun;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吡啶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4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6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7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8 李文超;封继康;任爱民;孙家锺;于晓强;王军杰;;3,6-和2,7-咔唑衍生物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孙梅;胡寒梅;田玉鹏;蒋民华;;一种三取代结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J];功能材料;2010年12期
10 张献;黄宝丽;姚金水;于晓强;;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2期
11 田凯军;李秀平;胡睿;王双青;李沙瑜;杨国强;;新型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光物理及其在固态分散体系中的性质[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8期
12 吉彦;钱鹰;周志强;崔一平;;三腈基呋喃推拉型电荷转移分子的双光子吸收[J];化学学报;2011年20期
13 郭福全;谢富春;郭斌;梁浩;张其锦;唐火红;黄文浩;;二苯乙烯衍生物掺杂聚合物的双光子漂白三维光存储研究[J];中国激光;2011年11期
14 郭建生,张越,张培林;汞的双光子感生荧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8年03期
15 孟凡顺,李波,钱士雄,陈孔常,田禾;含1,3,5-三嗪和三苯胺的二苯乙烯类双光子材料[J];化学通报;2004年12期
16 梁英红,钟增培,李娜;具有双光子吸收的咔唑类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光谱特性[J];有机化学;2004年12期
17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有机分子的共轭体系长度对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18 王保柱;王筱梅;蒋宛莉;王正平;杨平;胡大伟;闫永莉;钱世雄;;卟啉多枝分子合成与分子内能量转移、双光子吸收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19 赵杨;任爱民;张祥标;封继康;;具有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四羧酸二萘嵌苯衍生物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01期
20 钱鹰;黄维;路志锋;孟康;吕昌贵;崔一平;;多分枝咔唑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和双光子荧光性质(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良;田晓宇;何风;王英惠;杨延强;郑植仁;苏文辉;;有机齐聚物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波;米君;周炯;钱士雄;;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余璇;刘智波;田建国;;二硫化碳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红娟;王传奎;;不同分支分子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史萌;李华;苏富芳;韩培高;;基于超灵敏跃迁实现铕配合物高效双光子吸收诱导荧光[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田玉鹏;吴杰颖;;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双光子吸收及细胞生物成像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超;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东;几种吡啶盐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染料光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4 韩德明;几种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周新;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照地;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双光子吸收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及理论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文静;有机共轭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小静;分子双光子吸收特性和聚集效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珍;新型功能分子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苏燕;分子双光子特性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陶丽敏;推拉型分子双光子吸收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明亮;新型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8 韩广超;有机分子双光子吸收异构效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孙杰;分子质子化对其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贾海洪;分枝间相对取向对多枝分子双光子吸收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