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包覆介孔碳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摘要】:作为电池的潜在电极材料,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但其较差的导电性及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形变将导致其容量的衰减和循环的终结,阻碍其作为电池电极的实际应用[1]。以氧化石墨烯和介孔碳基金属氧化物为结构单元,通过自组装可制备石墨烯包覆介孔碳基金属氧化物(如图1A)。介孔碳可以限制金属氧化物颗粒尺寸并防止其团聚,其孔道可以提供金属氧化物颗粒体积形变所需的空间[2]。石墨烯可以保护金属氧化物颗粒和介孔碳的结构[3]。此外,石墨烯和介孔碳可以提高复合物电极的导电性,从而提升其电化学性能(如图1B)。
|
|
|
|
1 |
耿旺昌;吉志强;张秋禹;;介孔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7期 |
2 |
朱宝林;李凯荣;张守民;吴世华;黄唯平;;一维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修饰[J];化学进展;2008年01期 |
3 |
房国丽;;含铋多元金属氧化物的研究现状[J];宁夏工程技术;2011年04期 |
4 |
孙艳艳;姬广斌;郑明波;戴伟杰;时磊;;基于模板技术的介孔金属氧化物的生长机理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0年Z1期 |
5 |
孟庆伟;;金属烷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挥发性的关系[J];低温与特气;1992年01期 |
6 |
钱逸泰,陈祖耀,郑国斌,黄允兰;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7 |
傅建杭;;用近红外光谱研究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羟基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8 |
田春明,谢吉星;金属氧化物对阻燃聚丙烯热降解动力学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9 |
王和金;金属氧化与氨反应的热力学讨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03期 |
10 |
赵世龙,赵在其;金属氧化物的酸碱标度及分类[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11 |
林承志;金属氧化物表面结构及其反应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
12 |
王力军,张春雷,吴通好,李爽;金属氧化物直接分解CO_2成C的活性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5期 |
13 |
白震谷,陈德安;CO在铑上化学吸附的量子化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6期 |
14 |
王和金;;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还原过程中的热力学分析[J];常州教育学院学刊(综合版);1994年02期 |
15 |
李景春;;塑料中金属氧化物的XRF分析[J];光谱实验室;1993年04期 |
16 |
;含金属氧化物的PE紫外降解与稳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7年01期 |
17 |
刘燕,郭灿雄,孙鹏,EvansD.G,段雪;混合金属氧化物柱撑α-磷酸锆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
18 |
张翼;周新新;张玉洁;;金属氧化物涂层钛阳极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9年09期 |
19 |
王智民,李永战,韩维屏;Mo/Zr,Mo/V,Mo/W二元金属氧化物界面非晶相层的研究[J];催化学报;1992年01期 |
20 |
王记江,吕俊芳,刘启瑞,侯向阳;Ellingham图中几种金属氧化物线的分析和讨论[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