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物与生物炭的相互作用:吸附模型、机理和热力学
【摘要】:正生物炭是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质等材料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低温(700℃)裂解产生的富炭固体,主要被用作土壤改良剂以提升土壤肥力和增强土壤固碳。进入土壤后,生物炭会与土壤组分、微生物或植物根之间发生溶解-沉淀、吸附-脱附、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近年来,有关生物炭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特殊的关注。生物炭的添加能够显著地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降低土壤中农药的分散和渗漏,减
|
|
|
|
1 |
杨庆霄;全国“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环境行为和污染控到”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J];海洋环境科学;1986年01期 |
2 |
吴轲;不同高度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组成和生物效应对比实验通过鉴定[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0年01期 |
3 |
范元中;江苏省第二次“有机污染物优先监测”会在宁召开[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0年03期 |
4 |
滕业龙;;双组分有机相与水相之间有机污染物分配规律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2年02期 |
5 |
张明时;赵小毛;王爱民;;国产大网状树脂富集水中有机物研究[J];贵州科学;1993年02期 |
6 |
李惠平,王立新,李荣裕,赵军福;海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6年04期 |
7 |
卢家鑫,张明时,王爱民,赵小毛;国内外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研究工作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8 |
范元中,孔福生,吴增彦;废气净化装置排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云南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
9 |
李敬芬;有机污染物在植物中的积累[J];北方环境;1996年02期 |
10 |
王银生,季学李,羌宁;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净化有机污染物甲苯的实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11 |
海珠;全球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法律约束条约开始第四轮谈判[J];世界环境;2000年02期 |
12 |
Jens Skei;Per Larsson;Rutger Rosenberg;Per Jonsson;Mats Olsson;Dag Broman;鲁春霞;;水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物[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0年Z1期 |
13 |
曾凡刚;不同类型和燃料机动车释放有机污染物的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4 |
田怀军,舒为群,张学奎,王幼民,曹佳;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
15 |
张丽华,李许珍,彭跃;气质联机测定水中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J];化学工程师;2004年10期 |
16 |
李少婷,张宏,余训民,汤亚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2005年03期 |
17 |
魏树和;周启星;Pavel V.Koval;Galina A.Belogolova;;有机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J];生态学杂志;2006年06期 |
18 |
张绮;王克波;;水中有机污染物危害方法研究现状[J];江苏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
19 |
徐建;钟霞;王平;汪磊;董军兴;戴树桂;;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典型有机污染物[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
20 |
吴春芳;吴星五;;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