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骏;黄洋;赵浩;丁竹红;徐炎华;;硝基苯及其主要降解中间产物对发光菌联合急性毒性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
2 |
林志芬,孔德洋,殷克东,王连生,董丽华;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J];环境化学;2005年03期 |
3 |
袁星,郎佩珍,赫奕;2,4-二硝基甲苯与共存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J];环境化学;1995年06期 |
4 |
苏丽敏,袁星,丁蕴铮;用QSAR模型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2期 |
5 |
高继军,张力平,马梅,王子健;应用淡水发光菌研究二元重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6 |
林志芬,于红霞,许士奋,王连生;发光菌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的改进[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7 |
修瑞琴,许永香,高世荣,任改英,付迎春;砷与镉、锌离子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实验[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4期 |
8 |
杨再福;铜和镉对蝌蚪的联合毒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9期 |
9 |
于瑞莲,胡恭任;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0 |
唐伟,孙晓怡;pH值对酚类化合物生物毒性的影响[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年01期 |
11 |
汪昭君;王瑟;崔娜;陈景文;蔡喜运;;防腐剂布罗波尔及其转化产物对发光菌的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
12 |
肖菊;刘树深;高音旋;张亚雷;;均匀设计用于研究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
13 |
于瑞莲,胡恭任;不同pH值下对发光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
14 |
李彬,李培军,王晶,张海荣;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与斜生栅藻法诊断[J];土壤通报;2003年05期 |
15 |
高晓莉,齐凤生,王丽敏,李豫红;蒽与5种酚类化合物对泥鳅的联合毒性研究[J];水利渔业;2004年02期 |
16 |
孔德洋,高士祥,林志芬,王连生,蒋新;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硝基化合物毒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
17 |
刘新会,骆文茹,王连生;用电性拓扑态预测苯砜基乙酸酯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
18 |
修瑞琴,傅迎春,许永香;硒与氟离子对美丽猛水蚤的联合毒性[J];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19 |
于瑞莲,胡恭任;不同pH值下有机酸碱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0期 |
20 |
王银秋,张迎梅,赵东芹;重金属镉、铅、锌对鲫鱼和泥鳅的毒性[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