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金纳米棒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检测生物巯基分子

李翀  吴川六  赖金平  赵一兵  
【摘要】:正以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原理进行的传感在近年来已有报道。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位置与其周围环境与连接配体有关,并且其等离子峰位置对于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位移,利用表面等离子位移原理进行的传感,可以有效的避免涉及复杂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光的漂白与闪烁。金纳米棒具有稳定性高,LSPR响应灵敏等特点,另外等离子峰位置可以调节,因此利用金纳米棒作为LSPR的基体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强,李翔,陈裕泉;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生物传感器的历史、现状与前景[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9年02期
2 Jeffery HAVARD;Nathan GILLOCK;Aaron MARTIN;John QUINN;;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自动化系统[J];生命科学仪器;2010年03期
3 黄汉昌;姜招峰;朱宏吉;;SPR技术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J];生物技术通报;2008年01期
4 高锦航;刘瑞;童欢;李献;强鸥;唐承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测定生长抑素含量[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5 李维平;孙忠科;;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配体垂钓[J];生命科学研究;2005年S2期
6 李伟;李鑫;胡建东;张润娜;刘密;李宏伟;;应用CurveExpert求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模型参数[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年02期
7 张崇文;马绥华;刘乐;种心原;杨汝德;张广;何永红;;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扫描成像的DNA芯片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06期
8 徐明波;;牛血清白蛋白在自组装膜表面非特异性吸附——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刘亚丰;常行健;;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平台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2期
10 李鑫;李伟;胡建东;张润娜;汪杏莉;李振锋;李宏伟;;应用Origin求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模型参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07期
11 黄福祥;栗大超;宋冰;伍鹏;张晶鑫;徐可欣;;基于GGBP蛋白绑定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浓度测量(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0年02期
12 黄汉昌;戴雪伶;姜招峰;;SPR生物传感器测定Aβ(1-40)与Cu(Ⅱ)结合的探索[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13 定翔;刘芳芳;魏星;余兴龙;;空间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蛋白质芯片[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4 杨晓静;刘曦励;娄春波;欧阳颀;;蛋白质与线性DNA片断结合过程中的末端效应(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15 陈执中;生物特异相互作用分析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11期
16 王丽;张凯;樊峥;董志扬;孙飞;;腾冲嗜酸热两面菌伴侣素ATcpnβ底物结合特性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2期
17 陈媛媛;李永进;毕利军;;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生物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18 饶丰;叶志清;胡春香;吴木生;;金属薄膜/波导薄膜包覆光纤端面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9 芦海云;李俊国;;小分子与蛋白质靶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J];内江科技;2007年06期
20 聂立波;张黎明;侯清麟;贺全国;;光学分析方法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翀;吴川六;赖金平;赵一兵;;基于金纳米棒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检测生物巯基分子[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程志强;宋炉胜;韩琪;朱劲松;;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的转基因样本高灵敏检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马占芳;田乐;丁腾;;基于金纳米棒的生物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张轶鸣;许吉英;王慧宾;陈畯;廖滔;陈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分析[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5 董中华;黄国亮;邓橙;徐书宽;朱疆;杨阳;阳小勇;;一种生物传感器对葡萄糖溶液的实时分析[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宁月辉;徐长山;刘玉学;王长慧;徐宏图;乔虹桥;陈雪莲;刘益春;;氧化锌对洋葱表皮细胞的作用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裴华东;向华;;腾冲嗜热杆菌复制起始蛋白DnaA与其复制原点oriC在高温下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党丹;项荣武;刘连庆;董再励;;面向可视化纳米操作的DNA分子运动学建模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9 姜宁;陈执中;;生物传感芯片及检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A];2006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郑海富;杜学忠;;含糖脂表面印迹单层膜增强靶向蛋白识别及其生物传感[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朝辉;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化学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刘亮亮;小分子与DNA凸起结构的作用和高效DNA酶的筛选[D];南开大学;2009年
3 定翔;相位调制SPR成像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徐丽广;基于纳米材料自组装的DNA检测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刘光明;农作物和植物源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黄增琼;一类新型纤维状蛋白质及其对生物矿化的调控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刘方;抗体分子表面图案化的构筑与表面取向分析[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文;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扫描成像的DNA芯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樊艳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D];山西大学;2011年
3 李莉;共面多氯联苯抗体的制备及其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方法检测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虹霞;亲环素Cyclophilin D(CypD)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筛选以及小分子对依赖Ca2+的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姚元元;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用于磺胺甲噁唑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晓瑜;泛素相关蛋白Dcn1p的原核表达、纯化、晶体筛选及相互作用蛋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申宁馨;基于SPR技术的肽核酸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D];重庆大学;2008年
8 蒋丽娜;对Leifsonia xyli subsp.cynodontis pLXC100质粒主动分配机制ParB蛋白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雪婷;野生型和突变型FGFR2IIIc胞外段的原核表达及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D];暨南大学;2008年
10 韩瑞霞;基于酶生物传感器检测植物多酚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