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多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氧化脱硫性能的研究
【摘要】: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杂多酸离子液体,考察了以室温离子液体[HMIm]BF_4为溶剂,磷钼杂多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时模拟油品的氧化脱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50℃时过氧化氢用量与硫含量摩尔比为4:1时,二苯并噻吩脱硫率为90%。
|
|
|
|
1 |
王琴;梁晓怿;刘朝军;刘鸿鹏;徐生盼;凌立成;;二苯并噻吩在球形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J];功能材料;2008年11期 |
2 |
黄卫红;周威;徐婉珍;徐平平;徐相君;闫永胜;;四钛酸钾晶须表面二苯并噻吩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分析化学;2011年04期 |
3 |
张秀风;徐仁惠;李衍强;李园;邱辉;施和平;;二苯并噻吩醛腙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4 |
焦冬梅;韩林芯;吴立报;曹发海;;尿素燃烧法Co-Mo/Al_2O_3-TiO_2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J];石油化工;2011年06期 |
5 |
熊小超,李望良,李信,邢建民,刘会洲;专一性脱硫菌脱硫活性比较与基因保守性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
6 |
陶小娟;杜新贞;丁宁;李春兰;陈慧;;SBA-15-SO_3 H的直接合成及吸附二苯并噻吩的初步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7 |
王琴;梁晓怿;张睿;刘朝军;刘小军;乔文明;詹亮;凌立成;;聚苯乙烯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二苯并噻吩的吸附性能(英文)[J];新型炭材料;2009年01期 |
8 |
刘万楹,雷正兰,吕伟,王晋昆;有机硫化物的等离子体液相氧化脱硫[J];应用化学;1997年05期 |
9 |
邱建辉,邸进申,李英杰;生物脱硫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1年05期 |
10 |
崔榕;刘晓勤;单佳慧;;Ce-MCM-41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模拟汽油脱硫中的性能[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8年02期 |
11 |
徐永强,赵瑞玉,商红岩,赵会吉,刘晨光;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与表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2 |
相春娥;柴永明;柳云骐;刘晨光;;NiMoS/γ-Al_2O_3上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和喹啉加氢脱氮反应的相互影响[J];催化学报;2008年07期 |
13 |
柳云骐,刘晨光,阙国和;二苯并噻吩在Mo_2N/Al_2O_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J];燃料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
14 |
徐永强,赵瑞玉,商红岩,赵会吉,刘晨光;二苯并噻吩合成方法的改进[J];化学试剂;2003年03期 |
15 |
;国外动态[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年07期 |
16 |
;简讯[J];化工科技;2005年01期 |
17 |
;国内简讯[J];弹性体;2004年06期 |
18 |
钱和生;;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聚苯硫醚热分解[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4期 |
19 |
张进;朴香兰;朱慎林;;新型离子液体对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的萃取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8年02期 |
20 |
;《当代化工》2010年第39卷总目次[J];当代化工;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