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重金属离子对明亮发光杆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
【摘要】:正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对水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其毒性研究及其风险评价已经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发光细菌法因其测试简单、快捷、成本低廉,而成为污染物毒性测试的常用受试生物,因而污染物的急性毒性测试常以明亮发光杆菌为受试生物。然而,在实际水环境中,水生生物多是长期暴露于污染物中,急性毒性测试法难以正确评价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时间更长的亚急性毒性测试。
|
|
|
|
1 |
刘亮;董绪燕;孙智达;;Cu(Ⅱ)、Zn(Ⅱ)、Cd(Ⅱ)和Pb(Ⅱ)对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2 |
王益福;洪祯瑞;潘静波;;茶园土壤重金属离子与微生物数量分布及有效养分的关系[J];上海环境科学;1986年05期 |
3 |
刘祥;朱咸艳;;抗重金属离子的蛋白质家族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9期 |
4 |
秦玉春;关晓辉;王立文;魏德洲;;浮游球衣菌对Pb~(2+)、Cu~(2+)、Zn~(2+)、Cd~(2+)的吸附性能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9期 |
5 |
江天久;牛涛;;重金属Cu~(2+),Pb~(2+)和Zn~(2+)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SOD活性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2006年02期 |
6 |
王志铮;王伟定;杨阳;卢振锋;;4种重金属离子对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的急性致毒效应[J];海洋与湖沼;2007年04期 |
7 |
王凡;赵元凤;吕景才;刘长发;;水生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排放研究进展[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
8 |
窦亚卿;成永旭;唐伯平;吴旭干;杨丽娜;胡冰;陈亚瞿;;Cu~(2+)、Zn~(2+)对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毒性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1期 |
9 |
秦文淑;汤叶涛;仇荣亮;;应用植物重金属超富集机理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环境;2008年02期 |
10 |
夏彬彬;仲崇斌;魏德州;程静;王秀兵;;胶质芽孢杆菌对Zn~(2+)、Cd~(2+)的生物吸附[J];生物技术;2008年03期 |
11 |
李淑琼;周勤;;重金属对预警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科技通报;2010年03期 |
12 |
姚海富;杨阳;陈伟杨;袁久尧;;四种重金属对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4期 |
13 |
黄溢明;牟凌云;马际春;吴敏;陈敏青;;重金属离子(Hg~(2+),Cu~(2+),Ag~+)对鲫鱼和鲤鱼呼吸运动机能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14 |
王爱民;;四种重金属对绿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5 |
张首临,刘明星,李国基,包万友,顾宏堪;4种重金属离子对海洋三角褐指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5年06期 |
16 |
洪法水,王雪峰,苏国兴,潘新法,沈颂东;重金属离子对牛胰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机理[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年04期 |
17 |
林杰;郑钟芳;柯金炼;;浇灌黄腐酸对肾蕨生长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年04期 |
18 |
张花香;宋金秋;吴莎莉;;蜡样芽孢杆菌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及其芽孢吸附能力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19 |
刘功良;王菊芳;李志勇;梁世中;;重金属离子的免疫检测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20 |
张海瑞;许晓曦;;重金属离子铜、铅在锦鲤鱼幼鱼体内积累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