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构象设计”的概念合成有机锌对醛加成的通用的高选择性的手性配体
【摘要】:正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中,手性配体控制反应的立体化学,因此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合成便成为实现高选择性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关键。设计手性配体常用的方法有:1)先导优化法,2)组合法1,3)计算机辅助计算法2。而这些方法常常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探索新的即简单又方便的
|
|
|
|
1 |
贾小静;崔玉明;王来来;;丙烯/CO交替共聚物还原制备新型手性聚多元醇[J];分子催化;2008年05期 |
2 |
洪敏;尤启冬;张鸣鸣;;新型C_2对称的双氨基醇配体对芳香醛的不对称炔基化加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3 |
姜艳;蒋奇伟;孟启;席海涛;孙小强;;新型手性多齿配体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1年01期 |
4 |
崔进;赵洪武;钟儒刚;;新型含氮联苯基手性配体的合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5 |
宁凤容;黄可龙;焦飞鹏;瞿龙;;手性配体立体选择性萃取拆分对映体动力学研究[J];化学通报;2006年05期 |
6 |
陈秋玲;王亚明;林海波;;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中的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2期 |
7 |
贾雪锋;;吲哚与硝基烯烃的不对称Friedel-Crafts烷基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8 |
张小琴,潘湛昌,杨迟;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3年S1期 |
9 |
彭霞辉;黄可龙;于金刚;赵学辉;;乳状液膜手性萃取分离氧氟沙星外消旋体[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0 |
任海云;兰支利;;不对称硅氢加成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1 |
程司堃,张生勇,李晓晔,姜茹,南鹏娟;手性配体3,6-双(9-O-二氢奎尼丁)哒嗪的合成及其在烯烃不对称氨羟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5年07期 |
12 |
;“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5期 |
13 |
袁小亚;;一种简易制备6位溴单取代1,1′-联-2-萘酚的方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4 |
何乐芹,赵继全,张雅然;手性Salen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5 |
崔玉明;赵水侠;王来来;;α-烯烃不对称羰基化反应研究最新进展[J];分子催化;2008年04期 |
16 |
邢爱萍;王来来;;糖骨架手性配体合成及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11年02期 |
17 |
黄华银;姜艳;边广岭;宗华;宋玲;孙小强;;L-缬氨酸衍生的磺酰胺类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二乙基锌对苯甲醛的不对称加成中的应用[J];合成化学;2011年03期 |
18 |
谭越河;李建晓;洪文坤;汪朝阳;;基于2(5H)-呋喃酮的碳-杂成键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1年05期 |
19 |
何炳林;手性配体高分子与光学拆分[J];科学通报;1989年17期 |
20 |
何炳林,金仁华,刘青;手性配体聚合物包敷硅胶载体的合成及其在DL-氨基酸拆分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1989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