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11期 |
2 |
赵成志,李瑛,任仲皎,黄化民;5,6-二取代-3,4-二氢化-2-吡喃酮衍生物的~(13)CNMR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5年04期 |
3 |
;“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挂牌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J];合成化学;2004年01期 |
4 |
;应用物理化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简介[J];火工品;2005年04期 |
5 |
巩雁军;鲍浩波;;巯基乙酸-巯基甘油共包覆的CdTe纳米微粒的合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6 |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两个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09年01期 |
7 |
王香善,曾兆森,李玉玲,史达清,屠树江,魏贤勇,宗志敏;在三乙基苄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下水相中(E)-3-亚苄基-2,3-二氢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05年12期 |
8 |
高洪泽;;喹吖啶酮光物理性质的理论表征[J];化学学报;2011年14期 |
9 |
;发光与发光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9年06期 |
10 |
李廷希,乔聪震,焦贺贺,程延祥;四氮杂大环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英文)[J];化学研究;2003年04期 |
11 |
陈红征;施跃文;施敏敏;林家军;汪茫;;三(8-羟基喹啉)铝(Alq_3)发光性能的调控[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12 |
胡波;;磷光三核Cu(I)吡唑配合物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
13 |
王春波;蒋宛莉;林剑;王筱梅;张唯舟;黄维;;以萘为π-中心的双芪类衍生物的电致发光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9期 |
14 |
陆震;丁宝福;付慧英;杨昊炜;肖斐;;苯并噻唑取代咔唑衍生物的电致发光性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5 |
薛云娜;柴生勇;别国军;刘波;甘宁;;蒽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显示;2008年04期 |
16 |
吕青竹;;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7 |
梁波;吴忠联;朱卫国;;2,5-二芳基-1,3,4-噁二唑铕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18 |
王德坤;蒋晓红;赵春梅;王志华;王华;杜祖亮;;二噻吩并[3,2-b:2',3'-d]噻吩-2-羧酸的微区结构及光电子传输特性[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19 |
胡玉才;于学华;吕忆民;邢国秀;于军胜;;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0年17期 |
20 |
韩光范,魏永慧,尹荣,王进军,姜贵吉;3-芳基-1(2H,4H)-吖啶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镇痛作用[J];应用化学;1996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