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邱海源  黄志伟  王宪  
【摘要】:土壤碳库与土地利用方式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其直接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区域采用现代生物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区域土壤碳循环的分析研究, 并系统地探讨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化学指标的相关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宏;黄懿梅;祁金花;安韶山;;温度和水分对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释放CO_2潜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2 昌维贵;赵晓燕;杨代强;吴登高;;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分析[J];四川林勘设计;2011年03期
3 刘宁;何红波;解宏图;张旭东;;土壤中木质素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4 唐建;赵庚星;;局地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5 李鹏;李占斌;郑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6 李建辉;李晓秀;张汪寿;;北运河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养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张丽;闫倩;王保莉;曲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细菌多样性变化[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8 李晓佳;张宪洲;张扬建;;模拟气候变化和CO_2增加对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年02期
9 吕学军;刘庆;陈印平;李玲;;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04期
10 杨万祯;韦春;连兵;代春燕;陈年来;;石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特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1 余劲;折小龙;;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探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8期
12 高明秀;东野光亮;;面向土地整理的土壤地质环境研究——以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北部丘陵土地整理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6期
13 罗吉文;;人为扰动导致土壤碳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低碳农业视角[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4 林明珠;谢世友;衡涛;;喀斯特山地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15 张志丹;杨学明;李春丽;赵兰坡;周雅娟;于博;;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1期
16 蓝家程;傅瓦利;袁波;彭景涛;张婷;付允;;岩溶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1年02期
17 谭梦;黄贤金;钟太洋;赵荣钦;顾留其;徐泽基;蒋超俊;黄金碧;;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18 吕学军;陈印平;刘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及其转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4期
19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20 徐福银;梁晶;方海兰;郝冠军;吕子文;崔晓阳;;上海市典型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松;任秋容;何鹏;邓良基;黄春;;紫色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2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平;蒙吉军;;鄂尔多斯市1988-2000年土壤水力侵蚀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狄秀梅;刘艳芳;;基于GIS研究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现状[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炜;;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罗明;蒋一军;;基于土地利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途径[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贾中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实施[A];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98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丽娟;姜德娟;杨俊伟;李九一;;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廖艳;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查春梅;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及其微团聚体中有机碳、氮、磷库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5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6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娜;冻融作用对吉林西部典型土壤碳氮酶的影响机制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学峰;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文义;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侯建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CH_4吸收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晓瑞;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与储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杨洋;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戴照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磷素流失及其风险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崔娟敏;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甄晓君;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许侵蚀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李云红;采伐及伐后土地利用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盈斌;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与治理工程设计[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2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3 记者 阮冰莹;土地利用方式要向集约型转变[N];潮州日报;2009年
4 广东建设报记者 黄穗诚;粤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取得良好成效[N];广东建设报;2010年
5 记者 杨应奇;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经济转型升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6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杨振之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王飞;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及乡村旅游的新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武永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太原日报;2010年
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10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