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Ti_xN_y团簇结构的密度泛函研究

朱纯  李春森  谭凯  林梦海  张乾二  
【摘要】:正金属团簇是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开展对小团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团簇既不同于原子又不同于固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总结相应的规律。近年纯过渡金属团簇以及混合过渡金属团簇的研究发展得较快。本课题组对过渡金属团簇Crn、Mnn以及混合过渡金属团簇 TiNi也作了一些研究,但过渡金属与非金属混合团簇研究较少,Tomonari M等人对TiC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潘革波对Ti3P6+团簇可能存在的几何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本文采用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庄琼云;朱梓忠;;Al_4团簇在NaCl(001)表面的结构和磁性[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张宏玉;王艳艳;陶国强;桂彬;殷长龙;柴永明;阙国和;;石油化学粗粒化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力场:Ⅰ.烷烃的粗粒化模型[J];化学学报;2011年17期
3 邢波;;关于氢气分子Lennard-Jones(12,6)势能面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4期
4 王艳丽;苏克和;王欣;刘艳;;超长(n,n)型碳纳米管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5 Enrico Clementi;Giorgina Corongiu;帅志刚;马忠云;张天;尚远;;从原子到大分子体系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化学50年[J];化学进展;2011年09期
6 金容;魏成富;黄燕;刘畅;郭建军;;Au-Zn微团簇的结构与性质[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熊爽;余永登;邓飞;郑润武;;丙氨酸与金属配合物性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1年11期
8 徐文媛;龙威;杜瑞焕;;镍基上CH_4脱氢与超临界CO_2重整的量化计算[J];化学通报;2011年08期
9 李会学;郑仁慧;;势能面移动对三(2-苯基吡啶)合铱磷光光谱影响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9期
10 万邦江;胡武洪;;聚吡咯的电子结构及导电性的理论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彩萍;吴克琛;张明昕;李福君;潘荧;李巧红;;双金属团簇Ag_nAu_n(n=3,4)结构和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丹;陈先阳;王曙光;;密度泛函方法研究铂原子簇阳离子与氨分子的相互作用[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朱纯;李春森;谭凯;林梦海;张乾二;;Ti_xN_y团簇结构的密度泛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秀荣;丁迅雷;郭文录;;Wn团簇上N_2分子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邢博;孙迎新;刘连池;刘洋;孙淮;;理论研究硅沸石合成初期低聚物的生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陈浙宁;陈征;傅钢;徐昕;;肉桂醛选择性还原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李强;邓湘云;李德军;;TiB_2/TiN纳米多层膜界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金铜音;王永霞;刘靖尧;;钯配合物催化降冰片烯聚合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孙晓丽;谢冰;孙雨安;董春红;李存红;王国庆;;基于DFT的梓醇核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伟奇;孙秀冬;;FeCl3催化芳烃和酮的分子内亲电闭环反应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爽;密度泛函方法研究银团簇与原子的相互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丽萍;电纺Sonogashira异相Pd催化剂的制备和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连科研;金属团簇在能源应用上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肖海燕;原子和分子在Rh(111)表面吸附行为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项生昌;桥联二聚及多聚过渡金属化合物磁偶合作用的密度泛函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6 孙巨龙;金属离子—分子络合物光解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王勇;离子液体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吕铁羽;GW方法和半导体准粒子能带结构[D];厦门大学;2007年
9 乔靓;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潘洋;纳米尺度金属团簇结构与熔化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艳荣;Zn交联化合物结构和芳香性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敦利;Al_(12)H_x和Al_(13)H_x(x=1-13)团簇的结构和电子特性的密度泛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郭立远;中性、离子铝团簇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许向华;镍团簇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及其结合物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田付阳;AlMg_n团簇稳定性及AlSc_n团簇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张金波;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铁团簇[D];吉林大学;2004年
7 韩利平;青蒿素类衍生物的量子化学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郭景雪;非晶态合金Fe-B-P体系局域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7年
9 陈志良;多环芳烃的量子化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高林娜;胶体铜催化剂催化特征的研究及量化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朴淑瑜 唐婷;探究稀土的光与磁[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吴长锋 通讯员 钱宝平;安徽大学提出并验证新型超分子模板设计方法[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庞利萍 辛晓 唐茵;承前启后 重任在肩[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游雪晴 实习生 徐建华;科学计算:第三只眼睛洞察世界[N];科技日报;2005年
5 邢忠;介观层次材料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6 记者 李大庆 通讯员 贾宝余;我科学家提出元素碳的一种新结构[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