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季民刘卫华杨洁张楠  
【摘要】:针对高藻原水,研究了O3、ClO2、Cl2三种氧化剂对藻类、细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氧化后产生的卤代烃及其前体物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O3杀藻灭菌作用明显强于ClO2和Cl2,对UV254表征的具有共轭结构或含有芳环结构的不饱和有机物去除率较高。试验还发现天津引滦水中仅含微量三卤甲烷(THMs)和四氯化碳(CCl4),但水中三氯甲烷(CHCl3)前体物含量高达80μg/L,较预氯化相比,O3、ClO2预氧化能显著地控制CHCl3生成,并有效地降低CHCl3、CCl4前体物含量,二者对CHCl3生成量的影响不同;三种预氧化方法均不会使水中的CCl4含量增加,CHCl3是原水预氧化后生成卤代烃的主要成份。采用O3、ClO2代替加Cl2,对控制卤代烃的生成,提高饮用水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试确定了三种氧化剂适宜的浓度与反应时间分别为O31.5mg/L、15min;ClO24mg/L、30min;Cl2 4mg/L、30min。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卫华,季民,杨洁,孙丽娜;高藻水预氧化除藻效能与水质安全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11期
2 祝心如,赵国栋;某市自来水中卤代烃的分布及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1983年04期
3 夏秋樱,郭五珍;大口径毛细管同时测定水中12种卤代烃的研究[J];净水技术;2001年02期
4 彭清涛,侯雪军,崔亮;饮用水中卤代烃污染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5年02期
5 田明,朱熔钢,张天彬;昆明市饮用水中卤代烃现状及成因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6 邓延慧;李娟;;饮用水中卤代产物及前驱物的形成与控制[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5期
7 蒋绍阶;岳崇峰;赖锐杰;;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在宾川二水厂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8年S1期
8 齐雪梅;刘永昌;黄罡星;吕彬;殷俊;;高锰酸盐复合药剂的制备及其强化混凝的效能[J];净水技术;2009年04期
9 常在功;;强化混凝技术在黄河下游水厂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秀梅;;二氧化氯最佳投加量试验总结及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11 苑宝玲,曲久辉,张金松,葛旭,梁明,田宝珍;高铁酸盐对2种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12 黄晓东!518004深圳市莲塘鹏基工业区7106栋,吴为中!100084,李德生!100084,王占生!100084;S市富营养化水源水化学预氧化试验研究及初步评价[J];给水排水;2001年07期
13 王付林,王晓昌,黄廷林,何文杰,韩宏大,王丽华,金鹏康;高锰酸钾和氯对高藻水的氧化助凝作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3期
14 马军;任芝军;;高锰酸盐预氧化/BAC处理受污染地表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11期
15 王晓昌,金鹏康,何文杰,韩宏大,王付林,胡建坤,李宗喜;高锰酸钾和预臭氧强化常规处理工艺[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6期
16 王立宁;方晶云;马军;陈忠林;;化学预氧化对藻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17 袁力;汪彩文;;高锰酸盐预氧化强化去除湖区地下水中铁锰试验研究[J];西南给排水;2008年03期
18 胡劲召;占达东;王玉杰;蒋耀武;;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19 王桂荣,唐友尧,张杰,胡鸿雁;过氧化氢预氧化除藻效能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0 黄廷林,张红亮;微污染水源水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民 ;刘卫华 ;杨洁 ;张楠;;化学氧化法对高藻水中污染物分解能力及卤代烃生成的控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张会宁;古励;于鑫;;化学预氧化对混凝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氮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苗杰;万平玉;陈咏梅;;在线电生H_2O_2用于自来水预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江家登;高乃云;;藻类对常规工艺的影响及强化混凝技术高效处理高藻水[A];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鞠然;马军;刘桂芳;;预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去除微污染原水中氨氮[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罗丽春;孙承志;;管网水卤代烃变化浅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田利;王启山;;预氧化与气浮工艺联用处理低温低浊黄河水效果比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李嘉平;;扬州市饮用水面临的威胁与对策[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朱海林;;哈龙替代技术的进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王永仪;;二氧化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A];水处理药剂研究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芝军;高锰酸盐预氧化—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除污染效能与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刘成;微囊藻毒素在上海市水源地的分布状况及去除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赵建伟;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涛;可生物同化有机碳在给水处理单元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赵志伟;天津地区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集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左金龙;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李玉仙;给水处理工艺的系统集成与优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孙兴滨;摇蚊幼虫生态学特征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去除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张敏;基于预氧化组合工艺去除水中剑水蚤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林;天津市饮用水预氧化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汪勇;东江水源水预处理工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袁德玉;地表水除锰技术的生产性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徐林林;预氧化与常规净水工艺协同去除剑水蚤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李诚;水源水(滦河)各水质期预氧化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刘卫华;微污染原水化学预氧化处理技术试验研究与分析比较[D];天津大学;2004年
7 王威;高锰酸盐复合剂预氧化与生物过滤联用饮用水除污染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潘章斌;城市供水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赵艳梅;国内水源水典型嗅味物质调查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寻涛;高锰酸钾预氧化复合矿物质与PAC混凝去除水中颤藻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甘云萍;蓝星开发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记者刘阳子;小城镇饮用水处理技术获突破[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3 ;铜装饰在国内建筑上日渐增多[N];消费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