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燃烧法在深海地平线溢油清理中的应用
【摘要】: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事故沉没,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污染事故,3个泄漏点每天泄漏超过1万桶的原油,在应急反应中,美国政府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就地燃烧法作为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溢油清理方法,被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追溯了就地燃烧法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就地燃烧法的优势,列举了影响就地燃烧法的要素,并分析了美国在此次响应中应用就地燃烧法暴露的问题。
|
|
|
|
1 |
陈哲;谢鸿;严有为;;Eu~(2+)掺杂浓度对BAM光谱特性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4期 |
2 |
李文植;;提高CaAl_2O_4:Eu~(2+),Nd~(3+)荧光粉发光亮度的优化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7期 |
3 |
莎仁;吴红英;王喜贵;李霞;;SrAl_4O_7∶Eu~(3+)粉体的发光性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年02期 |
4 |
杨定明;胡文远;刘勋;张欢;叶旭;;(Ce_(0.67)Tb_(0.33))MgAl_(11)O_(19)荧光粉的燃烧合成及发光性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5 |
阳区;刘应亮;沙磊;余彩霞;雷炳富;;燃烧法表面处理的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J];发光学报;2011年09期 |
6 |
范志杰;邵春才;;渤海石油开发溢油量的估算及防治[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0年01期 |
7 |
张静娴,陈文新,刘应亮;燃烧法制备TiNi合金的研究(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8 |
李昱,张孝彬,沈利华,徐军明,刘芙,许国良,王幼文;高质量单壁纳米碳管的CVD法合成及催化剂酸碱性对碳管生长的影响[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9 |
张敏;;奥氏气体分析仪燃烧法对可燃气的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6期 |
10 |
张学超;宋吉德;刘缵延;;威海张家埠新港溢油事故时空行为预测[J];海岸工程;2009年04期 |
11 |
李燕;刘钦政;张存智;;海上溢油应急预报业务系统介绍[J];海洋预报;2010年06期 |
12 |
朱来东;“塔尼”号溢油事故后海洋环境介绍[J];海洋环境科学;1987年02期 |
13 |
甘居利;蔡文贵;黄创良;刘思远;;海上溢油的行为特征及其对海洋渔业的危害[J];水产科技;1997年01期 |
14 |
张乃庆,孙克宁,朴金花,吴宁宁,周德瑞;凝胶燃烧制备中温固体电解质La_(0.9)Sr_(0.1)Ga_(0.8)Mg_(0.2)O_(3-δ)[J];人工晶体学报;2004年05期 |
15 |
吴跃辉;罗来涛;刘伟;;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多孔La_(0.95)Sr_(0.05)Ni_(0.05)Co_(0.95)O_3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6 |
吕颂辉;陈翰林;;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珠江口溢油现状[J];生态科学;2006年04期 |
17 |
张银东;李文华;侯解民;孙玉清;;面式大规模溢油回收技术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
18 |
杨悦文;商红梅;;用表层漂流浮标对海上溢油实时跟踪和监测的方法[J];海洋技术;2007年02期 |
19 |
于涛;王冬梅;王向群;周建伟;;甘氨酸燃烧法制备纳米晶CoFe_2O_4铁氧体及烧结温度对其磁性能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3期 |
20 |
孙守镇;;锦州港溢油风险事故应急管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