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对不同温度胁迫的应激生理响应
【摘要】:为了揭示龙须菜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应激生理响应规律,本文研究了低温(15℃)、高温(33℃)和正常温度(25℃)条件下海洋红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生长、细胞超微结构、抗氧化酶、过氧化产物、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及植物激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低温培养均明显抑制了龙须菜的生长。高低温胁迫下藻体细胞壁和色素体结构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其胞内红藻淀粉颗粒比常温增加。高低温处理组SOD、POD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变化,而正常温度组三者随时间变化较平稳。低温胁迫下SOD活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OD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对龙须菜的影响较剧烈,SOD活性显著下降,POD活性和MDA含量在胁迫后期显著上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95.82%和89.03%。两种胁迫下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叶绿素a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幅度基本相同,低温胁迫下三种光合色素平均下降到对照组的74.49%,高温胁迫下下降到对照组的51.48%。低温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增加44.99%,而甘露醇最终含量没有显著变化;高温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增加69.78%,甘露醇在后期也升高了34.47%。低温胁迫下龙须菜吲哚乙酸(IAA)含量略有下降,高温胁迫下IAA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种胁迫下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肉桂酸(R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并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高温和低温胁迫对龙须菜的生长、生化组成和激素含量均有影响,但33℃高温的影响要比15℃低温更加明显。
|
|
|
|
1 |
吴惠雄;海带、龙须菜轮养技术[J];齐鲁渔业;2004年11期 |
2 |
刘朝阳;孙晓庆;;龙须菜的生物学作用及应用前景[J];北京水产;2007年03期 |
3 |
刘朝阳;孙晓庆;;龙须菜的生物学作用及应用前景[J];养殖与饲料;2007年05期 |
4 |
;我市在南澳县举办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J];汕头科技;2008年03期 |
5 |
张学成,王永旭,仵小南,费修绠,辛俭;不同产地龙须菜光合色素的比较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3年01期 |
6 |
许国;;南澳龙须菜形成规模化养殖[J];水产科技;2003年03期 |
7 |
李伟新;黎绍贞;黄德调;;湛江内湾龙须菜生态的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75年02期 |
8 |
隋正红,张学成;龙须菜藻红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高技术通讯;2001年07期 |
9 |
胡海燕,卢继武,周毅,杨红生;龙须菜在鱼藻混养系统中的生态功能[J];海洋科学集刊;2003年00期 |
10 |
许国;;龙须菜原种在南澳扩大育苗成功[J];水产科技;2001年01期 |
11 |
徐永健,钱鲁闽;水动力条件对龙须菜N吸收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12 |
樊恭炬;李伟新;王永川;范允平;;琼胶海藻的研究 Ⅰ.龙须菜的果孢子萌发体的生长适温及其幼苗的季节生长[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4年01期 |
13 |
孙庆海,孙圆圆,陈海风,孙建璋;食用海藻的市场调查[J];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02期 |
14 |
严志洪;南方龙须菜渡夏栽培技术[J];科学养鱼;2003年06期 |
15 |
吴奕;苍南建立千亩龙须莱养殖基地[J];中国渔业经济;2004年03期 |
16 |
柯德森;史椰灯;王正询;;环境因素对龙须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7 |
严志洪;龙须菜南移栽培中病虫害调查报告[J];科学养鱼;2003年10期 |
18 |
逄巧巧;隋正红;张学成;孔繁娜;;龙须菜微卫星DNA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
19 |
黄晓航,温宗存,彭作圣,吴超元;间歇施肥对龙须菜的生长和化学组成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8年06期 |
20 |
;祖国各地[J];水产科技情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