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芘(Bap)对文蛤血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石油类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在海洋环境中的累积及其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地关注。苯并芘(Bap)是一种典型的PAH,具有致毒、致癌、致畸等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文蛤血细胞中性红保持力(NRR)、微核率(MN)和总畸形核率(TNA)的检测,于2009年5月研究了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苯并芘(Bap)(0.5μg/L、5μg/L和50μg/L)在不同胁迫时间下(1,3,6,12,18,30天),对文蛤血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结果表明:1.整个实验过程中,0.5μg/L的Bap对文蛤血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且对细胞核没有显著的遗传毒性。2.从胁迫第6天开始到实验结束,5μg/L和50μg/L的Bap均能显著降低文蛤血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3.从胁迫第6天开始,50μg/L的Bap能显著提高文蛤血细胞微核和总畸形核的出现率。4.从胁迫第12天开始,5μg/L的Bap能显著提高微核的产生率,而总畸形核率的显著提高出现在胁迫的第18天。可见,低浓度(0.5μg/L)的Bap不会对文蛤血细胞产生毒性;而相对较高浓度(5μg/L,50μg/L)的Bap则会在暴露一定时间后对文蛤血细胞产生显著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在我国近海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区,石油类污染物可能会对双壳贝类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
|
|
|
1 |
蔡渭明,杜爱芳,洪健,于涟;中国对虾血细胞及其吞噬活力的电镜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6年04期 |
2 |
魏克强,许梓荣;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其疾病预防策略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4年09期 |
3 |
杨严鸥;姚峰;吴继鹏;刘涛;;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期 |
4 |
刘东武;孙虎山;;亮氨酸脑啡肽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
5 |
陈宇;张训蒲;牛宇峰;;绢丝丽蚌血细胞类型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8年01期 |
6 |
王江勇;郭志勋;冯娟;王瑞旋;吴忠业;;杂色鲍血细胞的分类及显微与超微结构研究[J];台湾海峡;2008年02期 |
7 |
赵大显;张浩;吴萍;陈立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初检[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8 |
谭娟;尚蕾;张昌文;;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
9 |
张剑诚,张峰,王吉桥;4种多糖对皱纹盘鲍血细胞活性氧和血清凝集活力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2期 |
10 |
周玉;潘风光;李岩松;阎广谋;;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03期 |
11 |
王文琪;徐申波;张玉娜;杨宁;姜令绪;;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血细胞分类及其功能初探[J];莱阳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2 |
李太武;李晔;苏秀榕;;杂色鲍的血细胞[J];水产学报;2007年S1期 |
13 |
李吉涛;李健;陈萍;刘萍;何玉英;王清印;;中国明对虾“黄海1号”血细胞和肌肉cDNA文库的构建[J];中国水产科学;2009年05期 |
14 |
杨淞;杨世勇;肖拉;严太明;付墩;;养殖齐口裂腹鱼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J];四川动物;2011年02期 |
15 |
冯怀亮,李文武,王铁恒,常廷荣,张仁成,郭文场;鲤鱼血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J];水产学报;1991年03期 |
16 |
翟玉梅,丁秀云,李光友;软体动物血细胞及体液免疫研究进展[J];海洋与湖沼;1998年05期 |
17 |
陈昌福;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讲座——第四讲 甲壳类的机体防御机制(上)[J];渔业致富指南;1999年06期 |
18 |
蔡雪峰,罗琳,李权,李淑珍;日本沼虾血细胞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
19 |
肖义军,金雅平,郑翠芳,张秋金;泥鳅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20 |
曹伏君,刘楚吾,李长玲;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结构(英文)[J];激光生物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