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摘要】:从安徽巢湖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CH13,对该株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溶藻效应和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CHB905)、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FACHB908)、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FACHB943)等6株淡水中常见的水华蓝藻有良好的溶解效果。该菌培养物经过滤、离心沉降及高温灭菌处理后,均能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说明其溶藻方式可能为分泌某种胞外物质所致。细菌CH13使藻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并促使其发生了膜脂过氧化。CH13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可运动,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
|
|
|
1 |
郭吉;浦跃朴;尹立红;范凯红;梁戈玉;吕锡武;李先宁;;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2 |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
3 |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溶藻细菌及其测定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
4 |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5 |
马宏瑞;章欣;王晓蓉;耿金菊;顾雪元;;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5期 |
6 |
周瑞;喻融;王梓入;龙丽华;;溶藻细菌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7 |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8 |
吴林豪;刘新;樊正球;王祥荣;;H1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9 |
沈琦;唐晨;程凯;廖明军;赵以军;;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
10 |
许珂;吴刚;余文平;赵进;赵以军;;溶藻细菌W5培养条件优化及发酵培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
11 |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12 |
赵芳;王海玉;王泉;王洁;孙珮石;;细菌溶藻研究的现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3 |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吕锡武,李先宁;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4 |
晋利;刘兆普;赵耕毛;汪辉;陈雷;;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15 |
陈群;潘伟斌;杨丽丽;黄昌妙;;不同磷质量浓度下溶藻细菌L7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J];化工科技;2010年03期 |
16 |
母锐敏;樊正球;王祥荣;;焦炭固定溶藻细菌T5的溶藻效果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7 |
叶姜瑜;张将;钟以蓉;;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
18 |
魏雅冬;戴明;王双侠;王广慧;张腾霄;李贺;;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英文)[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年01期 |
19 |
宁华;张荣先;陈浩;杨志荣;孙群;;滇池中芽孢杆菌的ARDRA分类及溶藻特性[J];湖泊科学;2008年05期 |
20 |
王飞;李燕;;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