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产油的技术问题与出路
【摘要】:近年来,微藻产油技术开发得到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课题,我国也有众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展开了有关技术的研发工作。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家企业或机构实现微藻产油技术的产业化。微藻培养成本过高是妨碍其产油技术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微藻产油技术集成了微藻培养、微藻减排、微藻高值化产品以及生物柴油制备等多项技术,而缺乏优良产油藻种与高效低成本的培养模式、培养肥料和能耗过高、产品附加值低是微藻产油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要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在基础理论上,应加强微藻光合作用、分子操作与代谢调控研究,为提高微藻光合效率与产油效率奠定基础,而在应用技术上,以选育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含油量高和富含高值化产物等特性的优良产油藻种最为重要。利用优良藻种,建立改良的开放式培养技术或简易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通过利用废水废气有效降低培养成本,以微藻产品的高值化利用为动力,可望突破微藻产油的产业化瓶颈。
|
|
|
|
1 |
孙利芹;王长海;史磊;;2种光生物反应器在微藻培养中的性能比较[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1期 |
2 |
刘志伟,余若黔,郭勇,张晨;微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J];现代化工;2000年12期 |
3 |
徐芳,胡晗华,丛威,蔡昭铃,欧阳藩;通气量和CO_2对Nannochloropsis sp.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和EPA合成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4 |
李叙凤,王长海,鞠宝;微藻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J];海洋通报;1999年06期 |
5 |
刘玉环;阮榕生;孔庆学;刘成梅;罗洁;虞飞;;利用市政废水和火电厂烟道气大规模培养高油微藻[J];生物加工过程;2008年03期 |
6 |
王长海,欧阳藩;紫球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培养[J];化工冶金;2000年01期 |
7 |
郑洪立;张齐;马小琛;纪晓俊;金平;黄和;;产生物柴油微藻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3期 |
8 |
徐志标,裴鲁青,骆其君,马斌;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内外径比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4期 |
9 |
徐芳,蔡昭铃,丛威,欧阳藩;微藻培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0 |
薛彦斌,崔效杰,刘建国;微藻资源的研究和开发[J];食品与药品;2005年09期 |
11 |
李健;王广策;;微藻生物技术在二氧化碳减排和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1年07期 |
12 |
姜建国,朱跃辉,黄洋;光生物反应器连续培养盐藻的研究[J];海湖盐与化工;2005年01期 |
13 |
徐明芳,郭宝江;高效发光二级管光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及光合自养螺旋藻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年05期 |
14 |
魏东,陈峰,郭祀远,李琳;混合系统对扁平箱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5 |
程桂林;程丽华;周成旭;张林;陈欢林;;光生物反应器脱除空气中CO_2的模型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
16 |
魏玉利;邹宁;邱芳蕾;;光合细菌几种培养方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
17 |
刘建国;张京浦;殷明焱;孟昭才;;微拟球藻优化培养模式及其在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集刊;2007年00期 |
18 |
胡晓丽;;国内简讯[J];生物加工过程;2011年02期 |
19 |
王琴;区子弁;柳建良;;藻类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20 |
刘晶瞞,李元广,张嗣良;用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螺旋藻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