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对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的研究

张天时  孔杰  刘萍  罗坤  王清印  李健  
【摘要】:正对中国对虾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选育群体—中国乳山湾选育群体(RS)和朝鲜半岛南海选育群体(KN)及其2个杂交组合后代、3个复式杂交组合后代的4月龄时生长发育情况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后代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将为中国对虾育种中充分利用其杂交育种,加快育种的速度。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在体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对虾新品系“黄海2号”落户福建莆田[J];水产养殖;2010年06期
2 谢玉卿;张秀玲;;中国对虾对配合饵料蛋白质需要量的测定试验报告[J];饲料工业;1990年03期
3 赵杰,谷子林,崔青曼,李雯;生化黄腐酸对中国对虾生长发育及部分免疫机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1年12期
4 潘鲁青,王克行;温度对中国对虾幼体生长发育与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1997年03期
5 李吉涛;李健;陈萍;刘萍;刘博;何玉英;王清印;;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刘海映;王秀利;田燚;陈雷;邢坤;;中国对虾荧光标记虾的大规模制作与养殖试验[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10期
7 李素红;张天时;孟宪红;孔杰;;中国对虾杂交优势对自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抗病力分析[J];水产学报;2007年01期
8 刘海映;王秀利;李旭威;田燚;王桂娥;;幼体中国对虾荧光标记虾的制作[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0期
9 ;科技动态[J];中国水产;1990年02期
10 陆忠康;;中国对虾仿生态系育苗新工艺研究通过专家评议[J];现代渔业信息;1990年04期
11 陈明达;李正良;苏国强;郑乐云;;中国对虾种苗长途运输技术探讨[J];福建水产;1993年04期
12 刘发义,李荷芳;中国对虾矿物质营养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5年04期
13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中国对虾能量收支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2期
14 张天时,王清印,刘萍,李健,孔杰;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微卫星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5年01期
15 劳建敏;;促使中国对虾同步蜕壳和顺利蜕壳的试验[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16 郑国兴;;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原菌分离感染获得成功[J];海洋渔业;1988年01期
17 周松亭;;美国虾类市场考察报告[J];水产养殖;1989年01期
18 杜占林;阎升华;;《中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规程》等两项地方标准通过省级审定[J];海洋渔业;1990年02期
19 许年强;;启东市沿海放流增殖中国对虾获得成功[J];现代渔业信息;1990年11期
20 张立人;张建红;陈棣华;胡珂;宋晓玲;;中国对虾病毒病原在体内发生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时;孔杰;刘萍;罗坤;王清印;李健;;中国对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王春德;;种群间杂交技术在巨扇贝遗传改良中的应用[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萍;滕亚娟;李信书;易乐飞;;两种抗生素对条斑紫菜叶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4 帅柯;周小秋;;包被与未包被形式蛋氨酸对建鲤生长发育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A];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学鹏;励建荣;刘志远;李婷婷;朱军莉;王彦波;;中国对虾肌肉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安利;王维娜;王建平;魏渲辉;;海水中的铜对中国对虾体内氨基酸含量及代谢的影响[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黄国强;董双林;王芳;;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对虾生长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梁俊平;李健;李小彦;赵法箴;;黄芩苷在中国对虾体内对诺氟沙星消除及药物代谢酶CYP450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富花;相建海;;中国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冯伟;李健;李吉涛;陈萍;廖梅杰;;Vc对中国对虾非特异免疫因子及TLR/NF-κB表达量的影响[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燚;中国对虾育种方法研究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2 孔杰;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遗传差异与抗病群体选育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3 杨翠华;中国对虾与抗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学参数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黄国强;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摄食行为生理生态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郭振宇;中国对虾免疫相关分子抗菌肽和热休克蛋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沈颂东;条斑紫菜细胞培养与酶法育苗的工艺优化[D];青岛海洋大学;2000年
7 何玉英;中国对虾生长性状和对高氨氮和高pH抗性的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姜国建;对虾白斑综合症抗病力指标的筛选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9 蔡生力;对虾大颚腺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其卵巢发育的内分泌调控[D];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
10 高焕;中国对虾基因组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及其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复方免疫促长剂—Compound Immune Promoter(CoIP)对中国对虾生长发育、部分生化指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郑婷;维生素E对鲤鱼肠上皮细胞生长发育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3 宣伟;臭氧杀菌结合壳聚糖涂膜对中国对虾保鲜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冯伟;维生素C、E和裂壶藻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5 李伟亚;利用分子标记评估中国对虾放流效果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6 杨凯;“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抗白斑病的SRAP分子标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付媛媛;黄芩苷和虾青素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特性影响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8 刘存岐;海水中几种金属离子对对虾幼体生长发育及体内碱性磷酸酶和ATPase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0年
9 李宪栋;山东半岛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效果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徐炳庆;山东近海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恩科 杨丽雪;中国对虾良种“黄海一号”在我市安家落户[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2 陈忠权;每天10万公斤海鲜供应市场[N];天津日报;2008年
3 刘宝森;中国对虾虾汛再现渤海湾[N];人民日报;2007年
4 张维维;中国对虾重现渤海湾[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5 唐文;唐山:海捕对虾创近年最好水平[N];中国渔业报;2007年
6 何玉英;“黄海”系列对虾推广增速[N];中国渔业报;2010年
7 施德龙;中国对虾标志虾的制作及放流[N];中国海洋报;2004年
8 曹进马学信;四十亿尾苗种入海 政府“埋单” 八万多吨鱼虾上岸 渔民受益[N];中国海洋报;2007年
9 通讯员 马志敏 记者 刘立;我省60亿尾鱼虾种苗放流湖海[N];河北日报;2006年
10 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副秘书长、农业部中国水产贸易专家组专家 吴湘生;2007年中美对虾市场追踪[N];中国渔业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