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的研究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和发育过程.结果如下:1)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Na~+或 Ca+浓度分别为0.5M 和0.2M 时形成的藓羽藻亚原生质体数量最多。在原生质体团聚过程中细胞核发生了形变;2)藓羽藻未成熟叶绿体原生质能够在海水中团聚,并形成未成熟叶绿体的亚原生质体,该亚原生质体有细胞膜形成,但无细胞壁形成,72hs 后会死亡,分离纯化的线粒体在海水中不能团聚,分离纯化的叶绿体在海水中的团聚也不是很明显,只是由2-3个叶绿体形成团聚体,而且数量较少:3)在藓羽藻团聚过程中外源壳孢子和藓羽藻原生质体会很快分开,这样壳孢子就不会被包围到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体中, 即使有的壳孢子被团聚到藓羽藻亚原生质体中,最后也是以藓羽藻原生质体的破裂而壳孢子发育而告终,同时加入壳孢子后还导致藓雨藻亚原生质体的发育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前的单极萌发变成二极萌发:4)在实验室条件下继代培养了藓羽藻原生质体三代,而且在团聚数量、大小和发育能力方面能够稳定遗传。
|
|
|
|
1 |
黄满湘,章申,张国梁,张秀梅;北京地区农田氮素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理[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
2 |
张小平;施斌;;石灰膨胀土团聚体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5期 |
3 |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周宝同;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
4 |
谭文峰;朱志锋;刘凡;胡荣桂;单世杰;;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
5 |
胡宇;蒋先军;田波;李航;;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分布的影响[J];土壤;2007年06期 |
6 |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7 |
张春华;郭亨群;宋志华;吴冲浒;吴其山;;纳米碳化钨粉体的粒度表征[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8 |
史长婷;王恩姮;陈祥伟;;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
9 |
张廷珍;李建;文榜才;韩芍娜;高荣礼;;二元CoFe_2O_4-p-MgFe_2O_4磁性液体的制备及磁化特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10 |
周一杨;王恩姮;陈祥伟;;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溅蚀与团聚体分选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
11 |
张果;我国可持续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2 |
晏维金,章申,唐以剑;模拟降雨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富集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
13 |
游秀花;杉木毛竹混交林土壤团聚体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4 |
刘满强;陈小云;郭菊花;李辉信;胡锋;;土壤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
15 |
牛文静;李恋卿;潘根兴;宋祥云;李志鹏;刘晓雨;刘永卓;;太湖地区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9期 |
16 |
唐益群;张晓晖;周洁;佘恬钰;杨坪;王建秀;;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地下漏失的机理研究——以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J];中国岩溶;2010年02期 |
17 |
宇万太,沈善敏,张璐,马强,赵少华;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
18 |
章明奎,何振立;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1997年03期 |
19 |
章明奎,何振立,陈国潮,黄昌勇;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7年04期 |
20 |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