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晓辉张学成Humitake SekiYoshihiro Shiraiwa  
【摘要】:正 钝顶螺旋藻品系 OUQDS_6的生长对培养基的pH有很强的依赖性。在 Kratz&Meryers培养基中通空气培养时,其最适生长 pH为 9.4。在 Zarouk培养基中加入 200mM NaHCO_3,其生物量增加约 3倍,培养基的pH由 8.5左右升高至 12.5左右,此时碳源主要以 HCO_3~-和CO_3~(2-)的形式存在,但藻的生长并不受 pH的显著影响。在 pH9.0时其光合速率最高,转入通空气培养后,速率逐渐降低。K1/2(DIC),光和作用固碳的参数,不受乙酰唑胺(EZA)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玉忠,时东霞,周百成,曾呈奎,庞世瑾;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的STM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2 杜林方,付华龙;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3 武宝 ,陈贻竹,臧汝波;钝顶螺旋藻的光谱特征及耐热的荧光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1期
4 王翠红,辛晓芸,李日强,李海云,李春宇,徐建红;钝顶螺旋藻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李日强,王翠红,席玉英,辛晓芸,徐建红,冯慧玉,郭平;钝顶螺旋藻对五种元素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马仁懿;;钝顶螺旋藻类囊体膜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的基本特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7 李博生,乔辰,田秀英;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开发潜力[J];植物杂志;2003年06期
8 李志勇,郭祀远,李琳;富硒螺旋藻培养技术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1年04期
9 施永宁,潘晓云;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氮素营养的研究(二)[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10 Orio Ciferri;林励;李万瑶;;螺旋藻——食用微生物(续二)[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11 聂明;张伟琼;彭王君;魏新林;肖明;;钝顶螺旋藻表面微观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J];生物技术;2005年06期
12 Orio Ciferri;林励;李万瑶;;螺旋藻——食用微生物[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13 刘传琳,徐春野,徐庆勇,孙福璋;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钝顶螺旋藻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9年02期
14 蒋培森,蒋加伦,孙希达,陈昌东;延长光照时间和海水驯养钝顶螺旋藻的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15 黄峙,郑文杰,向军俭,郭宝江;钝顶螺旋藻对硒的富集和有机化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年05期
16 张慧苗,顾天青;钝顶螺旋藻品系6的生物学特性[J];植物学通报;1991年04期
17 施永宁,李培庆,施翔,朱俊英;培养液小苏打不同用量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18 彭卫民;商树田;傅友兰;刘国琴;;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性质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19 高凌岩,郭小虹,田秀英,乔辰;pH值对鄂尔多斯沙区碱湖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生长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20 邹万生;;钝顶螺旋藻去废水中氨氮使用液培养条件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辉;张学成;Humitake Seki;Yoshihiro Shiraiwa;;钝顶螺旋藻(节旋藻)OUQDS_6光合作用和生长特性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晓辉;张学成;Yoshihiro Shiraiwa;;钝顶螺旋藻(节旋藻)OUQDS_6生长和pH周期变化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林重阳;沈晓文;徐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两种不同形态藻丝体的光合作用和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王中杰;李仁辉;;Planktospira gen. nov—基于形态、分子与脂肪酸证据[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李琳;栗淑媛;乔辰;田秀英;李燕华;;4个节旋藻样品AFLP的研究[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茅云翔;凌娜;刘玮;;极大节旋藻(Arthrospira maxima)高分子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石寿海;陈志伟;高玲;贾玉辉;郭春生;王清吉;;海水钝顶螺旋藻多糖提取工艺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王志忠;巩东辉;乔辰;栗淑媛;;pH值和NaHCO_3对钝顶节旋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臧晓南;王高歌;张学成;;节旋藻和螺旋藻转基因选择标记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田庚元;王仲孚;;钝顶螺旋藻多糖化学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摘要)[A];中国海洋生化学术会议论文荟萃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金姐;节旋藻藻蓝蛋白操纵子、Rubisco基因及节旋藻和螺旋藻分子系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张晓辉;双向氢化酶基因的克隆、分析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卢永忠;钝顶节旋藻cpcB基因上游序列结构功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曹学成;螺旋藻染色体外DNA的克隆及结构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李平;螺旋藻和三角褐指藻的光生物学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6 李晋楠;螺旋藻种质与形态重建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关翔宇;藻蓝蛋白组合生物合成及蓝藻连接多肽生物进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赵方庆;螺旋藻基因组结构分析和藻胆蛋白的适应性进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苏海楠;蓝藻与红藻中藻胆蛋白的活性构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塔娜;节旋藻藻胆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对果蝇生理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谭扬;钝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 AGB-AP02)全基因组测序及特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曹阳;16S rRNA基因和cpcHID操纵子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谢彦广;钝顶节旋藻品系ZJU0137不同螺旋手性藻丝的构建与纯培养及形貌与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兴魁;钝顶节旋藻高浓度NH_4HCO_3耐受株诱变选育及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李琳;4个节旋藻样品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婷;RAPD技术和ITS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柯珍恋;钝顶螺旋藻转化与表达系统的建立[D];厦门大学;2001年
9 吴海燕;阳光紫外辐射对经济蓝藻钝顶螺旋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10 余景;极大和钝顶螺旋藻对Se(Ⅳ)的吸收和代谢[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胡左;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碱湖发现两个螺旋藻种[N];科技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