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特征
【摘要】:正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南沙海区数万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与重磁勘探剖面,声纳浮标资料,拖网与钻孔岩石样品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以及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次系统探讨了南沙海区中生界,尤其是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发育特征,并探讨了其与东南亚特提斯构造域的关系。结合对已发现的桂东-粤西云开大山地区晚古生代岛弧型玄武岩、海南岛——东沙群岛-台西南盆地-带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地层、西沙北海槽古缝合线、南海北缘地震剖面上深地壳中大型拆离断裂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
|
|
|
1 |
戴彩悌,梁必骐;南海地区对流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2 |
宋焱云,谢安,毛江玉,叶谦;南海夏季风暴发过程的低频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
3 |
张莉;南海地区古代的海洋经济活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03期 |
4 |
周林,蔡剑平,沙文钰;南海地区海-气热交换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J];海洋预报;1993年04期 |
5 |
梁建茵,林爱兰,李春晖;南海及周边地区TBB季节内振荡及其与ENSO的联系[J];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
6 |
任保华;郑建秋;杜建伟;;一种基于整层水汽通量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4期 |
7 |
姚伯初;杨木壮;;南海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4期 |
8 |
侯小健;;寻求新能源的必然选择 专家学者建议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J];国外测井技术;2005年01期 |
9 |
丁张巍;黎伟标;温之平;罗聪;;近50年来南海海面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6期 |
10 |
刘为勇;郑连福;陶春辉;李怀明;窦炳珺;;大洋中脊海底热液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其成矿意义[J];海洋学研究;2011年01期 |
11 |
颜佳新,周蒂;南海及周边部分地区特提斯构造遗迹:问题与思考[J];热带海洋学报;2002年02期 |
12 |
滕学春;;台风气压场模式[J];海洋科学进展;1987年04期 |
13 |
石学法;鄢全树;;南海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2期 |
14 |
李桂群,李学伦;红河断裂构造带在东南亚的延伸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5 |
黄镇国,张伟强;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遗迹高程的区域差异问题[J];台湾海峡;2005年02期 |
16 |
姚伯初;;东南亚地质构造特征和南海地区新生代构造发展史[J];南海地质研究;1999年00期 |
17 |
江静,钱永甫;南海地区降水的时空特征[J];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
18 |
杨支中,沙文钰;1998年夏季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大尺度经向水汽输送诊断分析[J];海洋预报;2001年02期 |
19 |
梁卫;李秀珍;;2007年海气热通量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数值试验[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9年03期 |
20 |
吕文正;南海地区的地磁正常场[J];东海海洋;198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