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色谱柱的设计及其色素亲和电色谱性能
【摘要】:正制备型电色谱是一种液相色谱与电泳和电渗流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制备分离技术。这样的结合既可以保留色谱技术较大规模分离纯化的能力,又可以引入电泳的精密分离效果和电渗流的强化传质作用。因此,电色谱能够实现高分辨率、高流速和高容量的分离要求,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制备型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目前的电色谱研究主要应用纵向电场.而本实验室建立了利用横向交变电场的新型电色谱技术,已经在尺寸排阻色谱和离子交换色谱中证明了其强化的分离性能,即在尺寸排阻电色谱的分离和分辨率容量增大,而离子交换电色谱的分离容量随电场强度新型增大。
|
|
|
|
1 |
马江权;郭楠;姜爱霞;侯永涛;许守勇;;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2 |
欧阳小芳;;5A和VP800分子筛的氮氧分离性能[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3 |
徐效梅;黄维秋;赵书华;蒋建军;任中卓;朱士兵;;活性炭吸附VOC穿透曲线的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2期 |
4 |
贾东方;邱陵;原纪炳;杨江惠;钱庭宝;王昭宇;;金的离子交换与吸附化学 I.酰胺/膦酸酯型树脂483C_1-Au(III),Au(I)-HCl系统[J];化学学报;1988年05期 |
5 |
王玉红,刘晓勤,姚虎卿;气体中醋酸甲酯在活性炭上的动态吸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6 |
陈理;栾志强;曹维良;叶平伟;李凯;;泡沫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丙酮的吸附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7 |
慈红英;李明;卢少瑜;刘歆荔;;CH_4/N_2在炭分子筛上的吸附动力学[J];煤炭学报;2010年02期 |
8 |
叶平伟;栾志强;张敬畅;张忠良;李凯;李岩;马兰;曹维良;;活性炭的高温脱氧改性及其床层对全氟异丁烯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5期 |
9 |
卢玉栋;叶琳;吴宗华;林筱璇;;芭蕉芋渣对亚甲基蓝的动态吸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姚波,颜流水,王义明,罗国安;微全分析系统中的电色谱分离技术[J];分析化学;2004年12期 |
11 |
辜敏,鲜学福;模拟的煤层气在活性炭吸附柱上穿透曲线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3年02期 |
12 |
沈金玉,汪秦宇,丛进阳;谷氨酸离子交换过程动态穿透曲线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
13 |
戴朝政;电色谱塔板高度方程的推导[J];色谱;1999年06期 |
14 |
于世林,苗凤琴,杨朝霞,冯茹;NAD-硅胶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和在核苷酸及其碱基分析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年08期 |
15 |
金浩,江体乾;生物大分子吸附分离的数学模型[J];化工学报;2000年01期 |
16 |
郑一舟,黄清平,岑沛霖;聚乙烯基吡啶树脂吸附乳酸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1年01期 |
17 |
林秀丽,主沉浮;非水溶液毛细管电色谱[J];广州化学;1999年02期 |
18 |
郭海燕;变压吸附的实验研究[J];化工时刊;2002年01期 |
19 |
柴慈恩,骆有寿,岑沛霖;CO和N_2气体混合物在Cu(Ⅰ)—13Ⅹ分子筛吸附柱上穿透曲线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89年06期 |
20 |
高俊萍,梁峰,常建华,郭立安,苏天升;分离尿激酶的亲和色谱填料的制备[J];色谱;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