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刚石膜和类金刚石膜(Diamond-Like Carbon Film)由于具有硬度高,弹性模量大,摩擦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好,宽光谱透过率高,抗激光损伤阈值高等卓越优点,可作为优良的光学元件保护膜。其中类金刚石膜相比金刚石膜还具有制备温度低,表面光滑,折射率可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易于实现对硅、锗等材料红外增透等优点而备受青睐。根据已有纳秒脉冲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的报道,石墨靶材表面聚焦光斑的功率密度越大,类金刚石膜中金刚石成分的含量越高,为此采用脉宽50fs,重复频率1KHz 的飞秒激光器在单晶硅片上沉积了0.7~1μm厚的类金刚石膜。使用焦距为0.4m的透镜聚焦,获得了光滑致密,硬度显著提高,红外透过率略有增加的样品,发现当单脉冲能量在0.4.mJ~1.6mJ范围内变动, 单脉冲能量0.8mJ时获得的类金刚石膜综合性能最佳,其对应的焦斑功率密度计算值为1.4×1014W/cm2, 此时样品拉曼光谱双高斯峰拟合后,D峰和G峰的积分强度比Id/Ig为0.97,G峰位置在1518cm-1处, 两者都是所有样品中最小的。光电子能谱解谱结果显示sp3键含量占总体的45.6%,显微硬度达到23GPa, 大颗粒相当少,表面粗糙度Ra仅为0.09nm。同时发现沉积时对基片加热会导致类金刚石膜石墨化。有效改善了硅基底耐风沙、腐蚀、盐雾、霉菌的能力。此方法也可推广到在玻璃、锗、硫化锌等光学材料上沉积类金刚石膜。
|
|
|
|
1 |
舒兴胜,邬钦崇,梁荣庆;氧气对MWPCVD制备金刚石膜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1年04期 |
2 |
;金刚石膜埸致发光显示器[J];激光与红外;1994年06期 |
3 |
崔玉亭;金刚石膜MEMS及其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
4 |
王万录,张振刚,廖克俊,吴彬,张世斌,廖梅勇;定向局部异质外延生长的p型金刚石膜压阻效应的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7年06期 |
5 |
张进,冉均国,苟立,苏葆辉,廖晓明,徐明星;循环刻蚀工艺对金刚石膜形貌和电阻率的影响[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年03期 |
6 |
孙秀平,冯克成,李超,张红霞,费允杰;在n型硅基底上二次注入硼离子金刚石膜的p-n结效应(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06期 |
7 |
;美科学家研究出用C_(60)生产金刚石膜新技术[J];科技导报;1994年11期 |
8 |
王万录,廖克俊,方亮;CVD异质外延金刚石膜最新研究进展[J];真空电子技术;2001年05期 |
9 |
程翔,周海文,陈朝;金刚石膜MSM紫外探测器光谱响应拟合分析[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2年04期 |
10 |
张继华,李敬起,孙亦宁,郭晚土,高欣,雷青松,王曦,柳湘怀;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的光学性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1 |
杜素梅,潘存海;金刚石膜上电子束蒸镀Ti/Ni/Au多层膜[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3年06期 |
12 |
刘广荣;;硅衬底上适于键合技术的金刚石膜制备工艺[J];半导体信息;2004年01期 |
13 |
白光,咏涛;用激光刻蚀法在金刚石膜表面形成减反射微结构[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3期 |
14 |
王林军,方志军,张明龙,沈沪江,夏义本;金刚石膜/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介电特性和热学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
15 |
曲承林,刘训民,王继扬,马世刚;电子辅助热丝CVD法合成金刚石膜[J];人工晶体学报;1996年01期 |
16 |
贾宇明,杨邦朝,李言荣,郑昌琼,苟立,冉均国;掺硼金刚石膜的热敏特性[J];材料研究学报;1996年04期 |
17 |
吴健昌;国外金刚石薄膜文献索引[J];微细加工技术;1990年Z1期 |
18 |
顾长志,金曾孙,吕宪义,邹广田,屠玉珍,方祖捷;使用金刚石膜热沉的半导体激光器特性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7年11期 |
19 |
王万录,廖克俊,高锦英,刘爱民;直流等离子体CVD法在Si(100)衬底上局部定向核化及外延生长金刚石膜[J];半导体技术;1992年02期 |
20 |
贾宇明,杨邦朝,李言荣;掺硼金刚石膜热敏电阻器的制备工艺及温度响应[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