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摘要】: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是指以激光光波作为载波,大气作为传输介质的光通信系统。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结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既具有大通信容量、高速传输的优点,又不需要铺设光纤, 因此各技术强国在空间激光通信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的组成,大气传输激光通信系统是由两台激光通信机构成的通信系统,它们相互向对方发射被调制的激光脉冲信号(声音或数据),接收并解调来自对方的激光脉冲信号,实现双工通信。其次文中介绍了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中有一些关键技术:高功率激光器的选择,快速、精确的捕获、跟踪和瞄准 (ATP)技术,精密可靠高增益的收、发天线,大气信道等。总之,空间光通信是包含多项工程的交叉科学研究课题,它的发展与高质量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精密光学元件、高质量光滤波器件、高灵敏度光学探测器及快速、精密光、机、电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密切不可分,光电器件、激光技术和电子学技术的发展,为空间光通信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星际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可行性问题已经解决, 虽然至今尚未真正实现星际通信,但是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捕获和瞄准要求、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等关键技术近几年已取得明显进步,相信不远的将来将取代微波通信成为星际通信的主要手段。对于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来讲,它的研究重点包括:光源,发射和接收天线,大气信道,组网及其他技术,保密通信。
|
|
|
|
1 |
荣健,朱彬,钟晓春;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与展望[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2 |
张文涛,朱保华;空间光通信APT技术中CCD多次采样的分析与研究[J];应用光学;2004年06期 |
3 |
胡渝,刘华;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4 |
谭立英,马晶,韩琦琦,林维秋;空间光通信中基本振动对误码率的影响分析[J];光学技术;1999年06期 |
5 |
陈建文,姚亚峰,刘自力,黄载禄;空间光通信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光电工程;2004年09期 |
6 |
鲁学军,汤俊雄;新型两路空间光通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1996年01期 |
7 |
刘长城,柯熙政;空间光通信中PSD光斑的位置特性仿真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4年06期 |
8 |
郭一博;;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简介[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
9 |
葛林,邱昆,阳树棕;采用EDFA的空间光通信系统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0 |
陈桂芬,尹福昌;光放大器在空间激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2年S3期 |
11 |
孙兆伟,吴国强,孔宪仁,赵丹;国内外空间光通信技术发展及趋势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5年09期 |
12 |
詹玉书,黄文虎,聂文强,冯威,余少强;空间光通信的激光发射和接收技术及模拟实验[J];半导体光电;1999年04期 |
13 |
蒋丽娟,朱道伟;近地实用激光大气通信系统设计[J];光通信技术;2000年03期 |
14 |
倪飞,邓兴成,李贤;空间光通信ATP系统中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J];激光杂志;2000年04期 |
15 |
李晓峰,邓科,张永健,胡渝;基于空间域的空间光通信系统接收信标光斑图像平滑处理[J];激光杂志;2004年05期 |
16 |
邱琪,龙祖利,田江,邱昆;微波信号在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传输[J];激光技术;2005年01期 |
17 |
谭莹,艾勇;卫星光通信与微波通信之转换技术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5年05期 |
18 |
戴红杰;谭莹;;空间光通信1.25Gb/s高速率信道编/译码器的一种实现方案[J];光通信技术;2005年12期 |
19 |
袁纵横;张文涛;;空间光通信APT探测技术中位置敏感器件(PSD)的研究[J];应用光学;2007年01期 |
20 |
胡学敏,杨颖,余新华,杨磊;集散控制系统在微波通信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