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对称大tanβ提高B-介子双轻衰变

熊兆华  杨金民  
【摘要】: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一方;粒子物理中的超对称、超统一和高维复空间[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普运伟,林辛未,文家焱,郑仁蓉;Dirac类氢原子的超对称方法研究[J];大学物理;1997年12期
3 黄万霞,汪茂胜,王勤谋;超对称谐振子的双模相位算符及其本征态[J];量子电子学报;2004年06期
4 章德海;将超对称大统一理论嵌入扩充超引力的尝试[J];物理学报;1984年07期
5 吕国雄;统一、超对称、超弦理论与“万物至理”[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王美旭,杨占营,闫长春;超对称Bullough-Dodd模型的prolongation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庆承瑞,何祚庥;一个探索中的新物质的统一图象——最小的超对称的大统一理论[J];百科知识;1994年07期
8 何常;粒子玄学[J];世界科学;1995年11期
9 郝春,孙长友,睦维春,马爱群;超相干态[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赵柳;超对称自对偶杨─Mills模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4年01期
11 吴向尧,袁广宇,尹新国;超弦理论概述[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12 苏刚,葛墨林;Hubbard模型中η配对机制的超对称和超导电性[J];科学通报;1990年23期
13 赵柳;超对称自对偶杨─Mills模型的Hamilton约化[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4年02期
14 管习文,熊庄,杨拉勋,殷春浩;超对称多重三波相互作用模型的量子可积性[J];科学通报;1992年17期
15 余扬政;3维N=1超引力理论和超Higgs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4年03期
16 王勉;;12维超引力理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17 周焕强,贺劲松,管习文;qs-超对称振子及其qs-超代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18 高守恩;量子力学中的超对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19 匡乐满;高亏格Riemann面上N=4的超Krichever-Novikov代数[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20 姜云国;黄永畅;;超对称电动力学系统的Faddeev-Senjanovic量子化(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兆华;杨金民;;超对称大tanβ提高B-介子双轻衰变[A];强子对撞机上的b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焦善庆;杨本立;江光佐;;对基本粒子标准模型(SM)的重新审视[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焦善庆;龚自正;许弟余;江光佐;;物质的对称性、超对称性与大质量标度[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德民;郁宏;;关于Q■介子、胶球混合的一些讨论[A];Frontier of Particle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ology--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5 王顺金;;光锥QCD等效哈密顿量模型与介子结构[A];二〇〇九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吴兴刚;;双重味Bc介子强产生机制的研究[A];Seminar on 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and Cosmology[C];2009年
7 刘玉鑫;孙洪洲;赵恩广;;高自旋超形变态的代数模型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邢永忠;;K介子协变动力学中A直接流的横动量分布[A];二〇〇九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喆;;稀有K、B介子衰变的实验研究(E949,LHCb)[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实验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朱励霖;郑华;杨纯斌;;探究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粒子分布的标度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翼;带反射边界条件的q形变超对称t—J模型的代数分析[D];西北大学;2001年
2 张冬亮;用LHC上的ATLAS探测器取得的7TeV的质子—质子对撞数据寻找衰变到eμ对的重粒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黎雷;光锥哈密顿量方法及其在介子系统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李洪蕾;LHC上标准模型之外新玻色子产生及其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宁波;超弦/M理论中一些非微扰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刘海东;介子、重子和轻核(氘,氦-3)的产生:RHIC能区金金对撞试验中对系统freeze-out动力学以及高动量部分子性质和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常钦;b→s无粲衰变唯象研究及新物理探索[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荣俊;膜相互作用及相关动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袁显宝;LHC/ALICE 7 TeV质子—质子碰撞中D~0介子产生截面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玲;用等效DBHF方法研究核物质及有限核性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教凯;顶超对称夸克(?)与重夸克的束缚态质谱[D];重庆大学;2002年
2 薛攀攀;sl(2|1)超对称Toda模型解的构造[D];西北大学;2007年
3 黄万霞;宏观极限下的量子动力学模型的退相干[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薛飞;D_s介子纯轻衰变(D_s~+→e~+v)研究和衰变常数f_(D_S~+)的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薛军红;用pQCD方法研究B_c~+→B_sπ~+衰变[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姜云国;约束哈密顿系统和超对称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7 崔亮;第一性原理研究N缺陷和O掺杂对TaN和Ta_3N_5的弹性性质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8 董繁龙;标准模型下b→sYY衰变过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石志强;基态4~(++)介子九重态和胶球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霍秋红;约束系统的量子正则对称性及其在超对称CHERN-SIMONS理论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介子射线与太阳金字塔[N];科技日报;2002年
2 记者 殷佩红;王世明 致力于“第三次物理革命”突破和创新 Shi-Ming Wang Spares no breakthrough“The third Physics-Revolution”and to create new theory[N];上海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郑固固、王连伟;台大表示有重大物理学发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钱铮;科学家观测到罕见B介子衰变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记者  陈超;科学家首次观测到B介子纯轻子衰变现象[N];科技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超;φ介子在高密度下质量减少[N];科技日报;2006年
7 记者 陈超;科学家发现由4个夸克构成的带电荷粒子[N];科技日报;2007年
8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李淼;探索时空极限[N];南方周末;2011年
9 孙小礼;抓住实践检验理论这一环节[N];学习时报;2007年
10 记者 毛黎 冯卫东;美科学家发现一种特性奇异新粒子[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