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积平;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高原地震;1996年04期 |
2 |
万永革;;美国Landers地震和Hector Mine地震前震源机制与主震机制一致现象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
3 |
N·N·Srivastava;R·U·Thakor;S·V·Patel;S·G·Viroja;U·S·Chetta;S·A·Sharma;庄天舒;;使用以Java为基础的“Dishansh 2005”应用软件制作震源机制图[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1期 |
4 |
魏柏林;下降岩石圈板块的震源机制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J];华南地震;1981年00期 |
5 |
张宏志,刁桂苓,赵英萍,宿中南,孙静华,史苏华,杜迎春;张北地区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3期 |
6 |
李钦祖,靳雅敏,于新昌;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J];地震学报;1982年01期 |
7 |
翟应田;永善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地区构造格架特征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8 |
吴建平,明跃红,王椿镛;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学报;2004年05期 |
9 |
周云好;缪发军;孙业君;;2006年7月26日安徽定远M4.2地震的震源机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
10 |
万永革,周公威,吴忠良,黄静;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5期 |
11 |
В.И.Мельникова;Н.А.Радзиминович;梁金仓;张文孝;;1991~1996年贝加尔地区地震的震源机制[J];世界地震译丛;2000年04期 |
12 |
D.Helmberger;郑建常;;利用短周期P波确定小震震源参数的新方法[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5期 |
13 |
李兴才;某些构造部位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点[J];中国地震;1987年S1期 |
14 |
丁学仁,吴长江;福建及其沿海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
15 |
卓秀榕,陈光桐;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J];地震学报;1983年04期 |
16 |
郑建中;;日本著名地震学家本多弘吉1982年8月逝世[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9期 |
17 |
赵英萍,刁桂苓,高景春,王勤彩,杜迎春,朱振兴;张北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04年01期 |
18 |
王六桥,李善因;新疆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板块构造[J];科学通报;1983年13期 |
19 |
蒋维强,林纪曾,赵毅,李幼铭,梁尚鸿;华南地区的小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
20 |
张萍,蒋秀琴,高艳玲,谷光裕,吴野;解析计算法与吴尔夫网投影法求解震源机制结果比较[J];地震;2003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