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付虹  
【摘要】:正 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印尼8.7级巨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后7个小时内云南宾川、双柏先后发生了4.6、5.0级地震,之后的3天里,云南3级地震迅速发展;巨震发生后云南流体出现了大面积的响应,宏观、微观同震、震后效应遍及全省。2005年3月29日在8.7级地震以南200多公里的地方又发生1次8.5级地震,虽是同一构造带上的8级地震,而8.5级地震对云南的影响却并不明显。本文对从以下方面对印尼地震与云南地震关系、前兆响应作了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梅世蓉,宋治平,薛艳;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象与规律[J];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2 宋治平,薛艳,梅世蓉,宋先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2003年01期
3 李海华;南北地震带北段地震活动的有序性和层次性[J];地球物理学报;1987年06期
4 张洪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概述1980年全世界地震活动及伤亡情况[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4期
5 赵宪超;许坤福;贾占令;吴长法;;从形变资料看聊考断裂的活动特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3年03期
6 林赛;裘安曼;;科学家监视马默思湖区地震活动[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11期
7 吕锋;;龙门山断裂中段地震活动及影响场特征讨论[J];四川地震;1984年01期
8 武烈;郝增明;;山西中部的地震活动及其意义[J];华北地震科学;1985年01期
9 赵洪声;;大气降水剧变对思茅—普洱区地震活动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6年01期
10 程万正;;四川地区前兆地震活动“窗口”的研究[J];四川地震;1986年02期
11 安启元;;中国的地震活动和减轻灾害的工作——在美国洛杉矶第二届国际地震会议上的报告[J];灾害学;1987年02期
12 李宣瑚;;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的监测预报和现场工作[J];国际地震动态;1990年07期
13 李清林;栗文山;黄邦武;王夫运;宋金跃;;京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大同—阳高地震[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1期
14 王琳瑛;舒曦;;1992年7—12月全国M_S≥4.5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5期
15 彭岩;日本房总半岛的地震活动平静化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J];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05期
16 吴明大;金州朝阳断裂带的活动特点与地震[J];世界地质;1997年01期
17 牛雪,卢造勋;闾阳-梨树断面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东北地震研究;1998年02期
18 刘建利;;地震与优生[J];环境;1998年03期
19 焦明若!中国北京100036,张国民!中国北京100036,刘杰!中国北京100036,车时!中国北京100036;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值模型研究[J];地震学报;1999年06期
20 谢智,王文旭,刘尧兴,胡凤英,许孝法;河南内乡-镇平M_L4.7级地震及其震前地震活动特征[J];华南地震;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虹;;印尼8级地震与云南地震、前兆响应[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2 张国民;张晓东;;2001年我国地震活动实况与2002年地震形势[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二[C];2002年
3 刘桂萍;傅征祥;;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和静应力场变化[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4 贺建平;;地震活动的强弱对地震机构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白武明;;华北地区地震迁移和构造过程初探[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6 滕吉文;;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攀-西构造带的基本性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7 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刘巧霞;;汶川M_S8.0地震前后震源区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的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车用太;鱼金子;刘五洲;王广才;易立新;;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新认识及其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先;赵丽;;青藏高原航磁异常特征及地震活动的探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10 郑建常;蒋海昆;;日本南部与鲁东-黄海地块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与检验[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双双;深层地下水位动态对地震活动响应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3 陈时军;不同构造环境的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4 薛艳;巨大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陈梅花;卫星遥感的热信息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6 王辉;中国大陆地震应变场研究与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学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杨建军;关中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马未宇;基于NCEP卫星红外增温异常与天体引潮力的地震短临预测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曹井泉;唐山7.8级地震地下水动力环境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西双;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莉;四川地区历史地震活动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腊月;北京及邻区现代地壳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3 孙建宝;地震活动断层段潜在地表位移概率评价及基于GIS的系统设计[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4 貟慧星;山西省太谷县地裂缝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5 吴小利;GPS资料研究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D];长安大学;2009年
6 刘金明;长春市活动断层探测及第四纪标准剖面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7年
7 汪万红;秦岭北缘断裂带深部流体特征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8 周杰;基于GIS的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分布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9 蒋长胜;中国一些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的矩加速释放现象[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10 吴芳;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小波分析的地震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玲;西部仍是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地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张萍王向华;地震专家谈余震[N];四川日报;2008年
3 早报记者 俞立严;高烈度区不表示地震高发[N];东方早报;2007年
4 ;2009年12月份地震活动概况[N];大连日报;2010年
5 ;国家地震局专家称:汶川地震余震正有规律衰竭[N];消费日报;2008年
6 袁玥译;人类能够预报地震吗?[N];南方周末;2008年
7 本报记者 顾海凇 张玲玉;地震预警:有待破解的世界性难题[N];法制生活报;2008年
8 吴迎春;地震刍议[N];人民日报;2006年
9 省地震局;科学防震 构建和谐社会[N];山西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何恩红衣琼;详解地质构造 防震知识[N];贵阳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