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之后,武汉地震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等单位,迅速在格尔木—唐古拉公路上布设了由4个连续观测站和和10几个流动站组成的GPS观测剖面,并进行了数月的震后GPS观测工作。
|
|
|
|
1 |
甘卫军;张锐;张勇;唐方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7期 |
2 |
邵德晟,施发奇,付云文,张红蕾,汪志民;云南北北西地震条带GPS观测[J];地震研究;2005年01期 |
3 |
朱守彪;蔡永恩;石耀霖;;青藏高原及邻区现今地应变率场的计算及其结果的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4 |
朱守彪;石耀霖;;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由GPS观测计算地应变率的误差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5 |
朱守彪;蔡永恩;;利用GPS观测的时间序列资料反演地壳地幔黏性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6 |
朱守彪;;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7 |
张跃刚;张晶;王敏;;中国大陆块体的相对运动与强震的关系[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4期 |
8 |
王双绪;张晓亮;张希;吴珍汉;胡道功;;利用GPS观测研究拉萨地块中段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4期 |
9 |
段志明,李勇,张毅,李亚林,王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
10 |
樊溶河,张治安;唐古拉山北坡温泉谷地的地热地质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4期 |
11 |
都昌庭,刘旭宙;1999年青海省三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J];高原地震;2000年01期 |
12 |
刘广才;唐古拉山中段开心岭群乌丽群的时代定义问题[J];青海国土经略;1993年01期 |
13 |
沙金庚;;唐古拉侏罗纪牡蛎类(双壳类)的分布模式[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4 |
丁丽青,酆晓;定点地形变地震前兆异常指标辨识及可信度研究[J];华南地震;1993年04期 |
15 |
薄万举,王彦;形变测量与历史地震[J];四川地震;1996年02期 |
16 |
杨梅学,姚檀栋,何元庆,张晓君,马耀明;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
17 |
吴少武;膨胀土与地形变[J];地震地质;1987年03期 |
18 |
许晏平;;名古屋大学东海地震和地形变观测网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2期 |
19 |
吴翼麟,牛安福,李爱萍;孕震区形变异常临近地震时的有序度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3年03期 |
20 |
赵城,张燕;地形变和地震形成的原理与极移相对应的地壳运动变化结果(概述)[J];福建地震;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