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陈兵楼志文  
【摘要】:本文引入损伤力学研究方法,提出孕震过程中地壳破坏的应力-损伤模型。利用应变等效性假设,推导了地壳体的应力-损伤耦合效应与地表重力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模拟了震前重力演化的不同类型,结果与典型震例符合较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清林,张文玉,张瑞敏;太原4.3级和灵石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J];山西地震;1997年03期
2 廖桂金,陈涛,陈俊,何德华;广东地区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华南地震;2001年01期
3 顾梦林,骆鸣津,卢国合;豫北地区重力场变化和重力仪格值的系统误差[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5年04期
4 李清林,秦建增,黄邦武,张瑞敏,王雷,张建志;临猗M_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预报过程[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4期
5 刘代芹;王晓强;李杰;布艾杰尔·库尔班;;2009年阿合奇M_S5.5、阿图什M_S5.0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分析[J];内陆地震;2010年02期
6 李清林;栗文山;黄邦武;王夫运;宋金跃;;京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大同—阳高地震[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1期
7 孙少安,项爱民,李辉;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3期
8 冯建林;赵兵;黄邦武;李清林;秦建增;张晓普;张瑞敏;李德庆;;山西地区几次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J];山西地震;2006年04期
9 刘仲全;澜沧地震前昆明弥渡重力场变化特征[J];地震研究;1993年03期
10 冯建林;赵兵;;河南范县M_L4.3级地震前后重力异常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6年04期
11 郑兵;苏琴;向平;王兰;;巴塘6.7级地震和雅江6.0级地震前后三叉口地区重力场变化情况[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12 张鹤;刘天海;刘善华;张云昌;;首都圈断层形变与重力场动态变化分析[J];地震;2010年04期
13 В.Р.Мзлнхов;陈邦彦;;日本海过渡带重力场的构成[J];海洋石油;1989年05期
14 孟夏,孟万辉,徐敬文,王力;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15 谢汝一;李清林;秦建增;张瑞敏;徐顺强;冯建林;;汶川8.0级地震前后冀鲁豫地区重力场变化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1期
16 彭泽辉;李辉;申重阳;孙少安;;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的重力变化插值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3期
17 赵景珍,顾梦林,刘建华,卢国合,张香荣;汤阴地垫及其邻区大地形变、重力场变化与最新地壳运动[J];地震地质;1986年02期
18 冯建林,李清林,秦建增;山西地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_L5.0地震[J];山西地震;2005年03期
19 郑兵;苏琴;;1990~2005年西昌流动重力测区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及其特征[J];四川地震;2006年04期
20 胡博;戴勇;邹家义;;2004~2007年晋、冀、蒙交界区重力场变化特征[J];高原地震;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兵;楼志文;;孕震过程应力-损伤耦合效应与地表重力场变化的理论关系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2 许德树;曾华霖;姚敬金;;优选延拓技术及其在中国重力场处理上的应用[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杨宇山;刘天佑;林家辉;;应用小波细节的微分特征进行重力场资料的断裂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付广裕;张勇军;刘少明;孙少安;刘冬至;李辉;;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5 秦建增;李清林;冯建林;张珊敏;黄邦武;张建志;张晓普;;太原M_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志敏;;大同6.1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7 邹正波;徐如刚;周新;;卫星重力的发展与及应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才见;谭湘宁;;湖南怀化地区重力场特征与构造单元初步划分[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秦建增;李清林;张瑞敏;冯建林;;2003年洪洞M_L5.2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的初步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立强;张中杰;;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与层圈耦合效应仿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明星;卫星遥感和GIS支持下矿区地应力场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999年
2 刘燕戌;勃利盆地和鸡西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恩泽;伊通—舒兰断裂带(长春段)地震活动性及对长春城市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凤琴;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位场谱方法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5 高铁;重力数据处理方法在钾盐矿寻找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6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王庆良;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席先武;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增兵;东天山重力场下延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2 薛彩虹;基于ABAQUS软件的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效应分析[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3 许小强;中上扬子重力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4 邱勇;卡尔曼滤波在重力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5 赵敏;西藏重磁场特征分析与区域地质构造识别与划分[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银萍;利用重力异常研究虎林盆地的构造分区和基底形态[D];吉林大学;2009年
7 赵立珍;基于扭矩测量的簧片重力梯度仪的分析和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宋学锋;基于一体化目标方程的重震二维多密度界面联合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李磊;二维密度界面遗传反演方法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冯乾文;塔城盆地基底的重磁反演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常丽君;我们对地球深处了解太少[N];科技日报;2008年
2 安培浚 宁宝英 李娜 马翰青;地质灾害等17个领域成为研究重点[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