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双侧震源破裂过程研究方法的探讨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摘要】:本文计算并分析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的矩形断层辐射的 P 波远场位移谱,提出研究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初步方法,并将它应用于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城地震的破裂方式是在震源地区北西西断层上发生的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断层总长度为54公里,主破裂朝北西西方向,破裂长度为38公里,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向南东东方向破裂的长度为16公里,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进而求得海城地震的震源参数为:走向滑动均错距117厘米,倾向滑动平均错距33厘米;地震矩5.2×10~(26)达因·厘米;应力降21.8巴;应变降 3.3×10~(-5);释放的总能量3.4×10~(22)尔格。
|
|
|
|
1 |
吴开统,岳明生,武宦英,曹新玲,陈海通,黄伟琼,田抗援,卢寿德;海城地震序列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76年02期 |
2 |
唐铭麟;评肖尔茨的“形变峰”[J];西北地震学报;1979年02期 |
3 |
李荣安,于军;海城地震双向构造活动的研究[J];地震学报;1985年04期 |
4 |
金严,陈培善,王志刚,胡荣盛;海城地震前后震源处剪切应力值和介质品质因数的测定[J];地震研究;1982年01期 |
5 |
顾浩鼎;孙文福;于龙伟;任玉河;王安东;;海城地震区钻孔温度连续观测和前兆性热异常的讨论[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2期 |
6 |
钟以章;;海城地震前深井水异常点地质条件的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2期 |
7 |
卢造勋;中国海城地震与地壳上地幔异常结构[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4期 |
8 |
钟以章;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回顾与思考[J];防灾博览;2005年01期 |
9 |
丁仲礼;;地震的预防比预报更可靠[J];中国人大;2008年11期 |
10 |
蒋锦昌,杜璋;冬眠蛇出洞事件(EHSCH)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地震研究;1984年06期 |
11 |
周元夫;张群;李广平;李恩云;孟晓坤;唐光伟;;1988年辽宁岫岩震群的某些特征[J];东北地震研究;1990年03期 |
12 |
韩敏红;王琳;高睿;;海城7.3级地震余震活动规律的探讨[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
13 |
李梅;;美刊载文论述作为预报地震的前兆研究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1980年05期 |
14 |
张荣富,康智遥;鱼、蛇类行为异常的模拟实验[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1年02期 |
15 |
刘齐;;那个时代的黑色幽默——海城地震日记(节选)[J];读书文摘;2008年09期 |
16 |
李荣安;;第三章 海城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1985年09期 |
17 |
岳明生;一次成功的预报[J];山西地震;1987年01期 |
18 |
KIYOO MOGI;曾包红;;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与1978年日本伊豆—大岛—琴海地震的前兆现象之比较:前兆现象中应力变化的可能效应[J];高原地震;1993年01期 |
19 |
王挺梅
,向宏发
,方仲景
,邓起东
,计凤桔
,程绍平
,徐好民;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J];地质科学;1976年03期 |
20 |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震惊世界[J];品牌与标准化;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