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使用 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在棒、板的模型试验中,研究确认直达波 P、S 及反射波 PS、SP 的识别方法。文中简单介绍 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的基本性能、实验方法以及地震模型的选用情况;并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波速 V_p、V_s 和密度ρ值,计算出黄腊棒、石膏棒、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的弹性模量λ、μ、E、σ等;在板中对反射波 PP、SS 及其转换波 SP、PS 等计算了理论时距曲线,且在实验中初步总结出确认模型震相的几条准则。另外,计算并测量了板中直达波 P、S 的振幅衰减规律的经验公式;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波的某些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实验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上述试验工作可供地震模型试验和测震分析工作者参考。
|
|
|
|
1 |
刘宏利,周德泉,王涛;浅层地震模型试验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 |
王惠濂
,黄南晖;钻孔电磁波法探测的地表影响[J];物探与化探;1983年06期 |
3 |
刘碧宇,许汉刚,赵鸿儒;断桩检测新方法的模型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1988年03期 |
4 |
阎志德;近震分析[J];山西地震;1981年01期 |
5 |
郭铁拴
,赵鸿儒
,刘宝诚;地震模型试验中震相的识别方法[J];物探与化探;1983年01期 |
6 |
张建功;赵鸿儒;;三维液体地震模型实验方法的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4年05期 |
7 |
梅世蓉;;震相Pt、St的特征[J];科学通报;1964年04期 |
8 |
陆南栋;地方震反射波和面波的识别与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0年01期 |
9 |
孔庆丰;;井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5期 |
10 |
马波;关于四震相方法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3年02期 |
11 |
姚振兴;临汾盆地地壳界面的反射波和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74年04期 |
12 |
张曼丽;太原台基式地震仪记录特征[J];山西地震;1981年02期 |
13 |
张锁喜,王琤琤;随县爆破及其与永平爆破的互换折射剖面[J];华南地震;1982年04期 |
14 |
董其成,赵鸿儒;非均质矿体地震模型的衍射、转换波及次生波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15 |
张从珍,刘继禄,陈立强;京西北地区近震波速、平均波速比及地壳厚度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2期 |
16 |
;地震模型Ⅵ[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85年Z2期 |
17 |
苏伟;冷伍明;雷金山;刘成军;;岩体相似材料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2008年05期 |
18 |
阎恩德;王伟国;马玉芳;谢意龙;高光晓;;地球梨形与地球自转之间关系的探讨 一种模型试验的启示[J];新疆有色金属;1981年01期 |
19 |
张曼丽;对蹠点的反射波P'P'及P'dP'[J];山西地震;1982年03期 |
20 |
张树林;朱介寿;贺振华;;井间地震弯曲射线层析成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