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摘要】:本文使用 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在棒、板的模型试验中,研究确认直达波 P、S 及反射波 PS、SP 的识别方法。文中简单介绍 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的基本性能、实验方法以及地震模型的选用情况;并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波速 V_p、V_s 和密度ρ值,计算出黄腊棒、石膏棒、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的弹性模量λ、μ、E、σ等;在板中对反射波 PP、SS 及其转换波 SP、PS 等计算了理论时距曲线,且在实验中初步总结出确认模型震相的几条准则。另外,计算并测量了板中直达波 P、S 的振幅衰减规律的经验公式;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波的某些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实验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上述试验工作可供地震模型试验和测震分析工作者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宏利,周德泉,王涛;浅层地震模型试验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惠濂 ,黄南晖;钻孔电磁波法探测的地表影响[J];物探与化探;1983年06期
3 刘碧宇,许汉刚,赵鸿儒;断桩检测新方法的模型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1988年03期
4 阎志德;近震分析[J];山西地震;1981年01期
5 郭铁拴 ,赵鸿儒 ,刘宝诚;地震模型试验中震相的识别方法[J];物探与化探;1983年01期
6 张建功;赵鸿儒;;三维液体地震模型实验方法的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4年05期
7 梅世蓉;;震相Pt、St的特征[J];科学通报;1964年04期
8 陆南栋;地方震反射波和面波的识别与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0年01期
9 孔庆丰;;井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5期
10 马波;关于四震相方法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3年02期
11 姚振兴;临汾盆地地壳界面的反射波和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74年04期
12 张曼丽;太原台基式地震仪记录特征[J];山西地震;1981年02期
13 张锁喜,王琤琤;随县爆破及其与永平爆破的互换折射剖面[J];华南地震;1982年04期
14 董其成,赵鸿儒;非均质矿体地震模型的衍射、转换波及次生波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15 张从珍,刘继禄,陈立强;京西北地区近震波速、平均波速比及地壳厚度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2期
16 ;地震模型Ⅵ[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85年Z2期
17 苏伟;冷伍明;雷金山;刘成军;;岩体相似材料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2008年05期
18 阎恩德;王伟国;马玉芳;谢意龙;高光晓;;地球梨形与地球自转之间关系的探讨 一种模型试验的启示[J];新疆有色金属;1981年01期
19 张曼丽;对蹠点的反射波P'P'及P'dP'[J];山西地震;1982年03期
20 张树林;朱介寿;贺振华;;井间地震弯曲射线层析成像[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模型震相辨认方法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2 廖其林;邱陶兴;王振明;;华南大陆边缘地壳低速层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曾昭璜;;隧道地震反射波超前预报[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前言[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5 陈洪凯;鲜学福;唐红梅;王全才;张玉萍;;坡面泥石流形成过程模型试验[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张玉军;;锚固岩体蠕变特性的模型试验[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7 马莉;包秀敏;刘冰冰;董艳涛;;用ScS波震相测定远震震源深度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8 李翼祺;陈新法;;软土中动力机器基础的模型试验及消振研究[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9 崇加军;曾祥方;倪四道;;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sPL[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文波;倪四道;;三维Moho面下的远震深度震相前驱波pmP[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上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2 王齐仁;隧道地质灾害超前探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李桂花;井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波场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林飞;随钻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灿苹;散射波特征与非均匀地质体对应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周建宇;井间地震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2年
7 王喜珍;小波变换在地震数据压缩和震相到时拾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8 肖鹏飞;油气藏潮汐重力勘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白云峰;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及工程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林鸿州;降雨诱发土质边坡失稳的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琰波;矿渣型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缪成章;海底滑坡及其对海底管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军;基于射线追踪的微地震模型多波场正演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刘占;地震反射波法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鹏;随钻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6 刘振干;水域反射波地震映像资料处理和去噪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7 李红光;KH积分方法合成地震图[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张华;复杂地表条件下弹性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刘垒;井间地震纵波提取及反射波成像[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王保利;Walkaway VSP数据的相干成像[D];长安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岩;中天山地幔精细结构研究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刘炳胜 刘伟;中国科学家揭开地震奥秘[N];科技日报;2010年
3 黄冰 汪华南;石勘院南京所密点速度分析技术应用于新领域[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王跃;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实验室中的“沙盘演兵”[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通讯员 李波;阿旗为地震局配备数字监测显示装置[N];赤峰日报;2008年
6 张华 龚育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为地灾防治导航[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7 吴宝英 杨庆;用最新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N];中国石化报;2003年
8 彭冬梅;随钻VSP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9 毛庆言;振幅找油技术在塔河三叠系成效显著[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王立彬;推进入地工程 科学防灾减灾[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