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耿宝荣姚丹纪冰沈立福黄浩  
【摘要】:本文采用静态换水式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将重金属铬离子(Cr6+)按等对数间距设置9个浓度,研究了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Cr6+对黑眶蟾蜍蝌蚪的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121.57 mg·L-1、86.42 mg·L-1、77.14mg·L-1和67.23 mg·L-1,LD50变化与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对沼水蛙蝌蚪的24 h LD50、48 h LD50分别为39.09 mg·L-1、25.20 mg·L-1、13.81 mg ·L-1和6.92 mg·L-1,LD50变化与时间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朝光,王重力,朱家绍,范丽仙;无尾两栖类宿主与多盘科吸虫关系的初步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邱兆祉,李庆奎;华北地区无尾两栖类的复殖吸虫(吸虫纲:复殖目)[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3 高建民,叶瑞琼;一种简单的无尾两栖类早期胚胎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法[J];遗传;1985年01期
4 谭显勇 ,牟方斌 ,王重刚;鄂西常见无尾两栖类(Anura Amphibia)食性的初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0期
5 熊洪林;田璧瑞;陈嶙;;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生物学意义[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王原;中国晚中生代无尾两栖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分类学与地层学[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7 吕秀芬;;有尾两栖类的变态与无尾两栖类的变态一样吗?[J];生物学通报;1985年02期
8 郭超文,董永文;十一种无尾两栖类分带核型的比较研究[J];遗传;1992年04期
9 曹维维;王恒;李湘鸣;罗方妮;;汞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0年03期
10 张云龙;袁娟;陈丽萍;邵辉;;三种重金属对鲫鱼苗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试验[J];河北渔业;2011年02期
11 陈朝霞;方晓清;林玲;耿宝荣;;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2 于淑池;许丽敏;朱叶莲;张翼;邵杨勇;;对苯二胺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13 陈德辉;戈敏生;陈坚;章宗涉;;苯酚对不同营养层次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J];生态科学;1992年02期
14 杨荫华;高宁;卓鉴波;吕文戈;;氯化钡的毒性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3年01期
15 龚大洁;杨莉;;甘肃无尾两栖动物的资源与保护[J];四川动物;2006年02期
16 王付民;张璐;陈杖榴;;有机胂添加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及大型蚤的急性毒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7 杨志聪;姚静;方展强;;DDTs对唐鱼仔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7年02期
18 王睿睿;闫启仑;韩明辅;陈红星;闫吉成;王超;;实验室培养端足类日本大螯蜚对镉的毒理敏感性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3期
19 王学东;马义兵;华珞;张璇;;铜对大麦(Hordeum vulgare)的急性毒性预测模型——生物配体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8期
20 顾云兰;陶建清;费正皓;;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宝荣;姚丹;纪冰;沈立福;黄浩;;重金属铬离子对两种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孟凡静;陈桂葵;贺鸿志;黎华寿;;高氯酸盐与铬复合污染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理效应[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娜;熊德琪;高会;;四种常见油品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杜青平;黄彩娜;贾晓珊;;1,2,4-三氯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及其胚胎毒性作用[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程树军;潘芳;焦红;;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的决策树及替代试验[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6 李成;江建平;;无尾两栖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邵晨;胡一中;;铬离子对虎纹蛙蝌蚪的致畸及毒性[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乔红伟;韩俊友;赵瑞利;胡博;谢芳;韩文瑜;;无尾两栖类皮肤抗菌肽的研究进展[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倩茹;周启星;;石油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沙蚕乙酰胆碱酯酶的毒性效应[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吴永魁;张德利;张西臣;;硝唑尼特对斑马鱼和蚯蚓的急性毒性[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家会;文昌鱼和玫瑰无须鲃的精子运动及其在污染物急性毒性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东;根霉纤溶酶发酵过程优化及其溶栓作用的试验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仁怀;豆豉溶栓酶的表达、复性、纯化及其药理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刘鹭;高产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 Tolerance Factor)酵母菌的选育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马梅;新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及其在水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2年
7 周胜利;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毒性[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宏元;两栖动物变态过程中嗅器和骨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晓宇;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对镉和汞污染胁迫的生理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冯敏毅;壬基酚对雄性花背蟾蜍抱对、精子及早期发育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萍;氟吗啉对非洲爪蟾(Xenopus.laevis)发育毒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2 郑晓晶;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和雌激素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维君;铬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幼体的毒性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文英;环渤海九种无尾两栖动物皮肤的组织结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春来;造纸废水敏感鱼种的急性毒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洪强;酿酒酵母菌对铬的吸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喻云梅;白腐真菌降解酶系及活性黑KN-B生物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汤保华;三种新型杀菌剂对水生蚤类动物影响的初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9 高利宾;南方四省无尾两栖类寄生复殖吸虫的分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孟顺龙;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的毒性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映璧;俄科学家发现磁性细菌[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