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效应”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产生和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摘要】:正 于两个体积均为100ml的轮虫培养液中分别接种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50 和100个,在温度为27℃、光照强度约900lx(L:D=14:10)的光照培养箱中,以浓度为6.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对轮虫进行培养。5天后,当轮虫种群密度分别达39.9和120ind./ml时,用双层网滤去轮虫,将所得培养液经孔径为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用于轮虫的培养实验。
|
|
|
|
1 |
卢文轩;张静;杨坤;;低剂量UV-B辐射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
2 |
席贻龙,黄祥飞;pH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和休眠卵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1999年03期 |
3 |
张蕴;;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及营养强化技术[J];水产养殖;2011年05期 |
4 |
杨家新;不同温度下稀土元素对展萼花臂尾轮虫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5 |
江东海;席贻龙;刘胜国;张雷;董丽丽;;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等位酶分析和生殖参数的季节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
6 |
席贻龙,胡好远,耿 红,金洪钧,黄祥飞;孤雌生殖累积世代数和雌体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4期 |
7 |
M.LüRLING;W.BEEKMAN;;食物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英文)[J];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
8 |
郑伟;;萼花臂尾轮虫室内规模培养技术[J];水利渔业;2007年01期 |
9 |
李黎;牛翠娟;;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 florus)的ISSR引物筛选及其多态性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0 |
杨家新,黄祥飞;藻类食物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8年01期 |
11 |
耿红;朱小珊;;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2 |
陈云波;吴进东;乔德亮;卢建;;几个生态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13 |
赵玉珩,赵强,孔祥会;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J];河南水产;1994年03期 |
14 |
王金秋,李德尚;高温高饵料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休眠卵动态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年03期 |
15 |
田宝军;丁茜;李英文;;接种密度、食物量及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6 |
张菁菁;虞蔚岩;;氨离子·氯离子及普通洗衣粉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
17 |
朱玮阁;郭瑞昕;杨家新;;内分泌干扰物氰戊菊酯和有机锡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
18 |
杨家新,黄祥飞;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6年04期 |
19 |
杨家新,王笑,周宁;三种农药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变动的影响初探[J];淡水渔业;2004年02期 |
20 |
李香;张清靖;李凯;;三种淡水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J];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