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张裂陆缘形成演化过程中,岩石圈中的先存构造(如先存缝合带和造山带)极易成为地壳的软弱带,在控制最终破裂发生的位置、张裂时间、区域热结构以及局部构造和沉积演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野外观测、数值模拟以及物理模拟研究表明,地壳中发育的先存软弱带可以直接影响陆缘的张裂过程和裂后期演化,易成为变形集中的区域。因此,张裂陆缘形成后,沿着先存软弱带发育的区域容易发生构造活化、岩浆活动、应力聚集以及地震活动。同时,先存软弱带极易发育成较低的地形,常伴随巨大峡谷的发育,对区域水系的展布以及沉积物运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运用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多道地震、钻井以及OBS数据,在白云-荔湾凹陷带发现一组大型走滑断裂带,命名为白云-荔湾断裂带。断裂带内主要发育一系列NW/NE向正断层以及大量的负花状构造。白云-荔湾断裂带在新生代持续活跃,并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由于断裂带走向与南海新生代地壳伸展方向斜交,在南海多期次张破裂过程中发生倾斜拉张,从而导致本区强烈的板内形变。以白云-荔湾断裂带为界,其东西两侧构造块体在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差异显著的海底地形、沉积特征、构造样式和地壳结构等。研究结果认为,白云-荔湾断裂带为中生代先存断裂带,受控于中生代古俯冲过程,并在新生代发生构造活化,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等。同时,白云-荔湾断裂带对本区的沉积中心的发育以及沉积物运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白云-荔湾凹陷带作为先存断裂带在调节东西两侧构造块体之间的变形或位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南海新生代动力演化过程及中生代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1 |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
2 |
;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1期 |
3 |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新对虾[J];海洋渔业;1987年01期 |
4 |
舒业强;王强;俎婷婷;;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
5 |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
6 |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
7 |
吴梦霜;邵磊;庞雄;梁建设;;南海北部陆缘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地质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
8 |
武粤;孟小红;刘国峰;;南海北部缘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讨论[J];现代地质;2012年06期 |
9 |
钟广见;吴世敏;冯常茂;;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模式[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
10 |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
11 |
刘长建,毛华斌,陈荣裕,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1期 |
12 |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S1期 |
13 |
段威武;南海北部第三系研究新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9期 |
14 |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对虾[J];海洋渔业;1985年03期 |
15 |
张博;曾丽丽;陈举;谢强;黄科;;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J];海洋与湖沼;2018年01期 |
16 |
葛倩;初凤友;叶黎明;许冬;;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J];海洋学研究;2012年03期 |
17 |
陈忠;颜文;向荣;田新朋;陈木宏;陆钧;张兰兰;;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科学考察的进展与成果[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
18 |
扈传昱,潘建明,陈建芳,周怀阳,朱纯,薛斌;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垂直输运和保存及其与东太平洋的对比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
19 |
阎志广;;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植物及其分布[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