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页岩是重要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油气勘探层位。其中广泛发育的煤线/煤夹层在页岩油气的储集、输导、压裂和开发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定煤线/煤夹层厚度及其分布特征对页岩储层评价、页岩油气资源量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泥页岩中单层厚度大于20cm的煤岩层为煤岩夹层,小于20cm的煤岩层为煤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山西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煤线/煤夹层的分布特征,重点讨论了煤线/煤夹层在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野外、岩心及镜下三个方面描述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煤线/煤夹层的分布特征:(1)野外露头如山西保德爬楼沟剖面,从下到上灰岩、页岩和粉砂岩夹煤线、砂岩垂向序列,可见山西组泥页岩中不仅粉砂岩纹层、夹层比较发育,而且还广泛发育煤层及煤线。(2)根据钻井分析结果,延页x井山西组从顶到底煤岩夹层及煤线主要出现在山2段第9、10、12、13回次岩心中。山1段煤线(层)不发育。山西组煤线(层)主要发育在山2段,煤岩夹层最大厚度可达数十厘米。笔者统计了苏76井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中煤线分布。山2段3222.7m-3223.9m,页岩厚度1.2m,夹煤线23条,煤线出现的频率19条/m,且所有煤线的厚度都小于20cm。(3)煤岩先期的沉积环境和后期的压实作用及煤化作用决定了煤岩的成分组成和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孔隙发育特征。在构造变形较强烈的地区,构造变形使煤岩产生流变,也对煤岩的孔隙结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研究区煤线中微裂缝发育,薄片显示绿色与黄绿色荧光为与烃类物质相关的荧光(图1),说明裂縫提供了煤成气储集的空间,另外裂縫也可作煤成气运移的通道。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泥页岩中不仅粉砂岩纹层、夹层比较发育,而且还广泛发育煤线/煤夹层。(2)在煤线/煤夹层中发育微裂缝,微裂缝提供了页岩气储集的空间,也可作为页岩气运移的通道。(3)山西组泥页岩中的煤线/煤夹层对页岩气的成藏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煤线/煤夹层影响页岩气的生成类型,山西组页岩气主要为煤成气,并有部分为煤成气和油型气的混合天然气;煤线/煤夹层还影响了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和含气量。
|
|
|
|
1 |
陈绍周,高兴辰,丘东洲;中国早第三纪海陆过渡相[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2年04期 |
2 |
汪品先;闵秋宝;卞云华;;我国东部第四纪的海陆过渡相地层[J];第四纪研究;1985年01期 |
3 |
王强;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相及海陆过渡相介形虫化石群及古地理[J];海洋地质研究;1982年03期 |
4 |
蔡重阳,方宗杰,李星学,王怿,耿良玉,高联达,王念忠,李代芸,刘仲衡;滇东早、中泥盆世海陆过渡相生物地层学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6期 |
5 |
赵林,贾蓉芬,刘德汉,秦建中,张文龙;古生界海陆过渡相黑色泥质岩系显微组分特征及生气潜力评价[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
6 |
邹信波;罗东红;刘永杰;闫正和;李彦平;成楚传;;海陆过渡相块状砂岩油藏“内嵌”夹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及开发技术对策[J];中国海上油气;2010年05期 |
7 |
孙镇城,乔子真,杨革联,张海泉;不宜笼统地把钙质超微化石都当作海侵或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标志[J];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02期 |
8 |
卢骏;刘震;张功成;沈怀磊;;南海北部小型海陆过渡相断陷地震相分析及沉积充填演化史研究——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为例[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7期 |
9 |
闫德宇;黄文辉;李昂;刘浩;刘翰林;;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聚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
10 |
王柏林,肖素珍,张志存,丁蕴杰,夏国英,段承华,赵松银,董玉琴;山西山西组的对比、划分、化石群和地质时代[J];科学通报;1984年03期 |
11 |
吴风云,邵东波,孙丛博;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小层划分与对比[J];录井工程;2005年02期 |
12 |
刘绍忱;陕西洛河剖面中的山西组[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年04期 |
13 |
程昭斌;汤友谊;曹廷会;李进保;曾豫凤;;河南登封煤田马岭山井田山西组煤、岩层对比(续)[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14 |
张泓,沈光隆;晋北山西组具异型叶的“畸楔叶”组植物[J];古生物学报;1990年03期 |
15 |
牛百礼,焦清典,张士;嵩箕地区山西组的新认识[J];河南地质;1995年01期 |
16 |
王军,沈光隆,孙柏年;新新矿区山西组植物古生态学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年05期 |
17 |
傅宁;邓运华;张功成;李友川;;南海北部叠合断陷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及成藏贡献——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J];石油学报;2010年04期 |
18 |
张士;梁会民;;Cathaysiopteris whitei在河南禹县山西组的发现及其分布[J];河南地质;1989年03期 |
19 |
沙亚南,张宏,郭英海,李壮福,张天模;开平-涧河地区山西组的沉积与聚煤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20 |
彭海艳;刘家铎;陈洪德;刘文均;叶黎明;龚剑玄;;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聚集研究[J];石油物探;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