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库气枪震源研究剪切波分裂随时间的变化
【摘要】:正1.引言地球内部介质的结构、状态和变化是地球物理学家多年来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台站的密集化,人们可以更为精确地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并获得介质状态等信息,同时也使监测地球内部介质性质连续变化成为可能。在地球物理学中,由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衰减很小,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承载了介质性质等有用信息,因而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早年的研究中所使用的地震波记录往往由天然地震所产生。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较大,传播范围较远,然而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确定,且具有偶然性,可重复性较差,因此对于长期连续监测地球内部介质性质
|
|
|
|
1 |
夏江;气枪震源在江苏水网地区的使用和管理[J];物探装备;2000年03期 |
2 |
马跃军;BOLT气枪震源工作系统故障分析与应用的探讨[J];物探装备;2002年02期 |
3 |
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K.Klinge,F.Kruger,T.Plenefisch;波形极相似的地震丛集中剪切波分裂的变化[J];地震学报;2000年05期 |
4 |
GarethS.Yardley
,柯忍;各向异性介质中剪切波振幅-炮检距比值研究的可行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5 |
高原,郑斯华,王培德;海南省东方地区1992年小震群剪切波分裂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2期 |
6 |
阮爱国,李清河;天祝-古浪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特征(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4期 |
7 |
罗桂纯;王宝善;葛洪魁;陈颙;;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2期 |
8 |
陈颙;李宜晋;;地震波雷达研究展望:用人工震源探测大陆地壳结构[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
9 |
高原,刘希强,梁维,郝平;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软件系统[J];中国地震;2004年01期 |
10 |
R.C.Aster;P.M.Shearer;J.Berger;周民都;;加州南部安扎地震台网剪切波偏振的定量测量: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之间的关系[J];世界地震译丛;1994年04期 |
11 |
T.Iidaka;张弘;高武平;;日本西南部后续震相剪切波分裂分析:地壳内部线性构造的探测器[J];世界地震译丛;2005年02期 |
12 |
高原;S.Crampin;孙进;;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6期 |
13 |
MariaSachpazi
,束沛镒;穿越爱琴海火山岛弧Milos地热田的剪切波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14 |
王宝善;王伟涛;葛洪魁;徐平;王彬;;人工震源地下介质变化动态监测[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
15 |
;中国科学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10期 |
16 |
陈颙;王宝善;葛洪魁;徐平;张尉;;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
17 |
李清河,张范民,范兵,刘希强;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J];地震;1996年04期 |
18 |
物理系频谱分析小组;气枪震源频谱特性测量与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19 |
IainBush
,周怡;巴黎盆地的VSPs:模拟近点状奇异性剪切波场证实薄互层(或岩性)各向异性和裂隙各向异性聚形的实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20 |
徐明才,高景华,柴明涛,王广科,刘建勋,荣立新;应用于评价活动断层的地震方法技术[J];地质与勘探;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