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三维形变测量
【摘要】:正针对传统的DInSAR技术只能监测一维(即视线方向)地表变形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多种InSAR三维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并采用伊朗Bam、意大利拉奎拉、新西兰Darfield、我国玉树地震和美国加州等地区的InSAR资料开展了实验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基于升降轨D-InSAR和MAI技术的三维地表形变监测利用升降轨SAR干涉相位,①与DInSAR方法结合,可以监测地表在2个不同雷达视线方向上的形变;②与MAI技术结合,可以另外获得地表在2个不同方位向上的形变,采用最小二乘准则和方差分量估计融合上述4个不同方向的形变,从而估计地表三维形变场。以2010年新西兰Darfield地震为例,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揭示了该地震引起的地表三维形变场。
|
|
|
|
1 |
刘大杰,胡丛玮;应用GPS监测城市地表形变的初步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
2 |
杨成生;侯建国;季灵运;祁晓明;;InSAR中人工角反射器方法的研究[J];测绘工程;2008年04期 |
3 |
李振洪,刘经南,许才军;InSAR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01期 |
4 |
黄伟;王霞;张永忠;;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
5 |
张兴飞;跨断层形变测量动态数据模型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2年02期 |
6 |
吕弋培,廖华,苏琴;形变测量预报方法及效能评价[J];四川地震;1999年Z1期 |
7 |
刘国祥;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新技术——InSAR介绍[J];四川测绘;2004年02期 |
8 |
周雄;监测网设计的逆特征值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年01期 |
9 |
李亚平;晏明星;;基于D-InSAR方法监测羊八井—当雄区域活动断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
10 |
周金国;廖振环;崔书珍;;利用CORS数据计算重庆InSAR对流层延迟[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0年01期 |
11 |
何敏,何秀凤;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形变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5年02期 |
12 |
潘斌;胡朵朵;;地形因素对InSAR影像配准的影响及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0年06期 |
13 |
许才军;温扬茂;;基于InSAR数据的西藏玛尼Ms7.9级地震的地壳不均匀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8期 |
14 |
涂鹏飞;岑仲阳;谌华;;应用重轨星载InSAR技术监测三峡库区滑坡形变探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年06期 |
15 |
贾友;陈利;胡俊勇;;摄影测量与遥感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年03期 |
16 |
张永志,王卫东,李萍;InSAR图像的最小范数法相位解缠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
17 |
鄢子平;李振洪;;InSAR大气水汽改正模型的比较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7期 |
18 |
汪鲁才,王耀南,毛建旭;基于相关匹配和最大谱图像配准相结合的InSAR复图像配准方法[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
19 |
王华;;InSAR大气延迟误差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02期 |
20 |
周金国;崔书珍;彭军还;;基于CGPS数据的InSAR对流层延迟改正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