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的数值模拟
【摘要】:正1.引言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南海即是在周围板块发生俯冲、碰撞的区域挤压背景下,通过大陆内部张裂、漂移到海底扩张而成,因而具有极其复杂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演化模式。对于众多的演化模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碰撞挤出模式、俯冲拖曳模式和地幔上涌模式。挤出模式(Briais et al,1993;Replumaz et al,2003)认为,南海的打开是由于印支地块沿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南东向挤出,在末端形成的拉分盆地;俯冲模式(Hall 2001;Hall et al,2008)认为南海的打开是古南海俯冲的拖曳拉张作用。此外,夏斌等(2006)认为南海的打开还需要南海地幔柱的上涌。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对南海断裂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南海的构造演化
|
|
|
|
1 |
黄咣凯;南海钻获高产油气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
2 |
许金山,田纪伟,魏恩泊;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J];科学通报;2000年11期 |
3 |
周冠华;温珍河;姜效典;赵永超;柳钦火;田国良;;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2期 |
4 |
李建如;汪品先;;南海20万年来的碳同位素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
5 |
朱瑾;;巨资打捞古沉船,值得![J];海洋世界;2008年01期 |
6 |
马毅;吴瑞贞;李华建;乔冠宇;宋萍萍;庞海龙;;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J];海洋预报;2008年03期 |
7 |
张玉兰;;南海深海沉积中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
8 |
邹大鹏;卢博;吴百海;梁润华;陈飞燕;;基于同轴差距测量法的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声衰减特性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
9 |
杨棋;陈桂英;尚晓东;;Rossby波临界周期与海面高度异常能谱临界周期在南海的空间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4期 |
10 |
徐俊鸣;西沙、南沙等群岛的自然地理概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1期 |
11 |
吴文中,朱袁智;南海的粘土矿物[J];热带海洋学报;1983年01期 |
12 |
沈育疆,胡定明,梅丽明,何国平;南海潮汐数值计算[J];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01期 |
13 |
李祺方;《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简介[J];海洋通报;1988年04期 |
14 |
方国洪,曹德明,黄企洲;南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4期 |
15 |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2期 |
16 |
;南海大洋钻探成果[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5期 |
17 |
刘宝明;;南海万安盆地的圈闭类型及其成因分析[J];南海地质研究;1999年00期 |
18 |
刘传联;南海大洋钻探研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2年08期 |
19 |
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丘学林,胥颐,刘建华;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
20 |
朱秀华,王卫强,周伟东,王东晓,谢强;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