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波与S波接收函数联合反演研究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结构
【摘要】:正天山长约2 500km,宽300~500km,它是除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造山带外,中国大陆上唯一拥有海拔7 000m以上高峰的山脉。已有的地质学研究表明,天山造山带是古老板块的拼合带。它是在多旋回的开合运动过程中,古板块多次裂解扩张、汇聚俯冲及碰撞的结果,并大约在50Ma BP,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天山。由于经过多期次的运动开合,天山造山带构造复杂,岩石类型众多,演化过程中伴随着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所有这些都是天山造山带区别于其他陆内造山带的显著特点。天山地区出露良好的岩石露头,极高的构造活动性,为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开始更多地从大陆动力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认识天山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刘启
|
|
|
|
1 |
陈绍绪,李文英,平建军,张跃刚;多学科前兆场联合反演孕震区力学参数的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1年04期 |
2 |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OF EARTH'S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 FUNCTIONS AND THE JOINT INVERSION OF DATA[J];西北地震学报;1993年02期 |
3 |
张文飞,李晓江;一维声波方程联合反演的分步正则化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6年04期 |
4 |
张卫红,王瑞琪,关达;地震、测井联合反演在塔河油田石炭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2年02期 |
5 |
胡家富;朱雄关;夏静瑜;陈赟;;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6 |
王未来;吴建平;房立华;;利用地脉动信息约束沉积层区域台站下方速度结构反演[J];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
7 |
李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不同的实现方式[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2年05期 |
8 |
李松林,张先康,宋占隆,石金虎,邓宏钊,杨健,张成科,任青芳;多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联合反演首都圈三维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
9 |
谭茂金;石耀霖;王晓杰;;多物理场测井数据联合反演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
10 |
李光品,傅容珊;全地幔三维异常密度的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2期 |
11 |
B.Delonis;D.Giardini;P.Lundgren;J.Salichon;刘素英;孙彦雪;;地震滑动时空分布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远震和强震数据的联合反演:在1999年伊兹米特主震中的应用(二)[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2期 |
12 |
张先康,石琳珂;唐山滦县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联合反演[J];地震研究;1990年01期 |
13 |
郭贵安,冯锐;新丰江水库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的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3期 |
14 |
邓靖武,潘玉玲,熊玉珍;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方法的应用研究[J];现代地质;2004年01期 |
15 |
岳秀侠;卞真付;崔晓峰;栗连弟;庞群英;;天津地区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联合反演[J];山西地震;2008年02期 |
16 |
张雪梅;孙若昧;杨辉;滕吉文;;改进模拟退火算法在研究地壳上地幔层面位置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4期 |
17 |
刘振华;成志刚;仵杰;;高分辨率双侧向和双感应测井联合反演[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8 |
贾红义;陈建平;谭明友;刘国宏;张云银;阎汉杰;;重磁电震联合反演在合肥盆地勘探中的应用[J];油气地球物理;2003年01期 |
19 |
林强;汤井田;敬荣中;黄永平;;一种瞬变电磁与直流电测深联合反演的接点处理方法及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8年02期 |
20 |
陈继锋;赵翠萍;杨立明;;甘肃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研究[J];地震;2010年01期 |
|